绝大多数疾病都源于伤风感冒附感冒引发
本稿来源于治未病科冯赛
风为百病之长,防病先防风。“内风”,是起于人体内部的肃杀之气,中年之后才有。有内风必有外风,那么,外风又是什么呢?外风,就是自然界的风,一年四季都有,无论男女老幼都要防。一有不慎,就会导致一个极常见的疾病:感冒。我们可不要小看感冒,历代多少医家在这上面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因为他们都意识到了,感冒是绝大多数疾病的源头。如果治疗得好,会帮着肃清体内的邪气,如果治疗不好,它会留在体内,变生出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要通过治小病来防大病。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也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医临床著作,就是从外感寒邪讲起,分析风寒邪气伤人不同部位导致的各种疾病及其变化。风寒邪气伤人直接导致的疾病比较简单,也容易治疗;复杂的是,如果得不到治疗,它们会变成什么其他病?如果治疗错了,又会变成什么病?这就使很多病种被囊括进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体系,所以后人说:“一部伤寒,统治万病。”为什么呢?因为“万病”都来自伤寒,而伤寒,就是伤风感冒。随着气候和人们体质的变化,人们感冒也跟张仲景时代有所不同。所以清朝又出现了“温病派”,代表作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确立了温病学派的系统体系。这部书依然是在探讨感冒。清末,雷少逸的《时病论》集前人研究之大成,仔细分析了一年四季的感冒及其可能导致的其他疾病,提出“时病临证六十法”,正好合乎六十甲子之数。这六十法,不仅仅是治疗时令感冒的全部方法,也是中医治疗所有疾病的方法。这些伟大的医家,都是从伤风感冒入手,探讨感冒的变化,然后建立一个囊括百病的医学体系。他们的书不要求人人都能读懂,但要求大家都从中知道一个基本的养生法则:伤风感冒的百病的开端,要防感冒,就要防外风;如果感冒,就要好好治疗。
风是天地间极其敏感的东西,天地之气在交流,我们看不见,但风的大小、方向就体现这种交流的状态。如冬至一阳生,阳气刚刚来复,其后的第一个甲子日,长江之上,便有东南风起,周郎就借此大破曹兵。正常的风是:春天起东风,夏天起南方,秋天起西风,冬天起北风。不正常的风,则反映了天地不和,气候不正,这叫“非其时而有其气”,这时候的风中带着天地之间的不和之气。比如,西风是肃杀之风,本应秋天起,如果春天起西风,则天地间的生发之气被遏;夏天不热反冷,容易起北风,北风收紧人的毛孔,使人的阳气在该散发的时候不得散发;秋天不凉反热,容易起南风,使人阳气发泄于外,毛孔不能及时闭合;冬天不冷反暖,也容易起南风,令人阳气不得潜藏,使人违逆“秋收冬藏”的自然法则。这些风都是不正常的风,当其侵犯人体,最容易导致疾病。一年四季的时行邪气,都随着风侵袭人体。春天的风邪,夏天的暑邪、秋天的燥邪、冬天的寒邪、一年四季以及雨湿季节的的湿邪,要侵入人体,也要借助风势。因为,在人的体表,有一层保护,叫“卫气”,它们抵御着外来邪气的入侵,而“风伤卫”,只有风能把人体的这层卫气摧毁,并打开毛孔,引其他邪气入侵。知道了邪风的作案规律,我们就知道如何避开它了:第一,春天的西风、夏天的北风、秋冬季节的南风,要注意躲避,不要使自己过于长久地置身于这种风中;第二,锻炼身体,增加阳气,使“卫气”足够强,拒风邪于体外;第三,出汗的时候,毛孔打开,尤其要注意避风,以免风邪乘虚而入。
当然,人在感冒以后,会产生病毒,这种病毒又会在空气中传播,使更多人感冒,尤其是夏天,湿热的气候最适合病毒的繁衍和变化,人尤其容易感染。不要以为“病毒”是西医专有的术语,中医里的浊秽、疫气等,也属于病毒这个范畴。要化解这些浊秽,最佳的办法可能要数熏香和香囊了。古人春季用神明散,端午尤其喜配香囊,也是用芳香雄烈之气来化解空气中的浊气、病气、邪气,这些手段,对防治感冒都是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的。
如果伤风感冒了,那么首先要分寒热。有风寒感冒,有风热感冒。风寒感冒,邪气在体表和肺,症状是怕冷、身体痛、鼻塞、流清鼻涕,需要用辛温的食物或药物,把邪气透散出来;风热感冒则是邪气犯肺,最明显的症状是咽喉痛、舌苔黄,需要用辛凉的药物或食物,一方面透散邪气,另一方面清热。这是中医治疗感冒最基本的思路。就目前而言,风热感冒要比风寒感冒多得多,即使是风寒感冒,在人体内酝酿了几天,也往往变成了风热感冒。所以,以治疗风热感冒见长的温病派,一直在中医界独领风骚;而以治疗风热感冒见长的银翘散这个方子,也是人们最常用的感冒药,现在市场上的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颗粒、银翘解毒冲剂等,都是根据银翘散的处方做成的。中医治疗感冒,最大的特色是一个“透”字,就是要把风寒或风热邪气从身体里清透出去,好比把强盗从家里赶走。如果不懂得透邪,把邪气留在体内,就无异于关门捉贼,贼是捉住了,但家里也一片狼藉。有的感冒看似治好了,但邪气并未透出,而是传到其他部位了。邪气会从肺传导肠胃,导致拉肚子、痢疾、便秘;因为肺肾相通,所以邪气还可能传到肾里,导致急性肾炎,急性肾炎拖延久了,又会变成慢性肾炎,慢性肾炎得不到良好的治疗,又可能变成尿毒症等。当尿毒症病人在做透析的时候,他大概万万没有想到他这个病的源头是感冒吧!有时候,邪气不往别处传,一直滞留在肺里,久而久之,慢性鼻炎、各种花粉过敏就出现了。所以,临床上很多急性肾炎、慢性鼻炎、花粉过敏等棘手的病,都是因为感冒误治导致的,其治疗的诀窍,就是要从感冒入手,把过去没有透出去的邪气继续透出去。
附:感冒引起急性肾炎病案一则(原标题:《急性肾炎往往是感冒误治的结果》,此文可略读,供体会中医治疗思路参考,文末有重要点评!---无事闲人)
急性肾炎,很多都是由感冒感冒误治、邪气下陷入肾导致的。当时发病时,从感冒治法,疏散风热,疗效极快。若拖延日久,药石杂投,波及面广,则治疗起来又要复杂一些。下为一例。
周某,女,20岁,安徽人
初诊,戊子年腊月廿二
脉浮数,90次/分钟,右尺近无,左尺微弱。舌红瘦,略见青色,有朱点,苔白,极薄,根部白腻,苔上有丫字裂纹,横纹多于纵纹。其人体胖,面色极红。
今年七月出现水肿、尿痛。经治疗,今脚阴面肿至膝下五寸处,按之不起。腰上有红斑。埋头劳作则腰痛,不喜饮水,纳可,唇干,大便素干,近日则正常。小便不黄,然解出时颇不利。癸水一月一至,偶有推迟,量很少,持续五天,色正常,有痛经。夜寝不宁,常梦见被人追捕,梦见落水而无人救,梦见老人;醒则半小时后方能入睡。夜尿不多,化验白血球有一个加号。
其人经常感冒,其水肿即发于感冒后,就诊时仍感冒,咳嗽。
证属风热犯肾,久而阴虚血热,拟先清化风热,用辛凉平剂。
处方:金银花12连翘衣10紫苏叶8牛蒡子10江荆芥10软防风10南薄荷10秋桔梗10淡竹叶10干芦根20生甘草5三剂
二诊,戊子年腊月廿六
脉象如前,药后尿多而畅,身上有汗,夜眠身亦有汗。感冒已愈,不咳嗽,面红退去一半,脚肿亦稍轻。舌上横纹减少。仍不渴,不喜饮水。又询得其人上班久坐,终日用耳机听歌,其证与之有关。本当表里同治,于前方中加利尿药,但思之再三,以为不宜操之过急。
有效方当守之,前方仍用三剂。并嘱其不可再听耳机,宜却音乐,远房帏(即禁房事之意),安心净意以养病。
三诊,戊子年腊月廿九
脉沉,右寸独大,舌质较前次淡,苔亦见厚,朱点依旧。
手凉。药后全身浮气消散大半,足阴面之肿亦消除大半。脸红减去八成,较初诊时已明显见瘦。
夜寐转宁,二便均可,药后小便特多,白天一小时即有一次。纳可,
前法有效,当继续用之。五剂
四诊,己丑年正月初六
除夕之日,下水洗菜而感风寒,感冒期间仍坚持服用上方。今感冒减轻,喉中痛,咳嗽。脉软,寸浮,微数。
处方:金银花12连翘衣10紫苏叶8牛蒡子12江荆芥10软防风10南薄荷10秋桔梗10淡竹叶10干芦根20杏仁泥10枇杷叶10炙百部10信前胡10五味子6生甘草5三剂
正月初十日,来电话告,感冒全愈。各方面感觉尚可。
处方:金银花12连翘衣12紫苏梗8江荆芥10软防风10南薄荷10秋桔梗10淡竹叶10干芦根20冬桑叶10杭白菊10上肉桂3炒白朮10结猪苓10建泽泻12五味子10生甘草5三剂
正月十五日,来电话祝福元宵。顺告:上方服三剂,收效极速,消退阴面之肿所剩无几,腰部之红斑亦退却大半。乃更拟方曰:
金银花12连翘衣8冬桑叶10杭白菊10南薄荷10秋桔梗10炒苍白朮10川黄柏8细生地15京赤芍10怀牛膝10上肉桂3结猪苓10建泽泻12生黄芪15五味子10生甘草5
并嘱其药后化验。方中用生地赤芍等以消其红斑,兼顾养阴,用三妙散清利下焦湿热,用生黄芪升其中气。
二月初三日,来电告化验结果,尿液正常,血液中白细胞为12(正常值4-10),淋巴细胞绝对值为4.8(正常值1.0-3.3)。脚仍有轻微肿象。乃拟方曰:
冬桑叶10杭白菊10生黄芪15炒苍白朮各12川厚朴10广陈皮10广木香10缩砂仁6粉丹皮12京赤芍12怀牛膝10上肉桂5结猪苓10建泽泻12生甘草5
二月十六日来电,告因经期停药四日,未见不适,痛经亦无,小腿之肿甚微,按之能起,腰上红斑仍能微见。纳可,二便调。遂拟增大健脾之力。方曰:
冬桑叶10杭白菊10生黄芪15炒苍白朮各12川厚朴10广陈皮10广木香6缩砂仁6粉丹皮12赤白芍各10怀牛膝10上肉桂5建泽泻10白茯苓10生甘草5×3
二月十九日来电,告腰部红斑继续褪去。嘱上方仍间断可服用。不服上方时,可服早参苓白术丸,晚服香砂六君丸,以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