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重视脊柱组织

重视脊柱组织健康信息在疾病筛查中的指向意义!

脊柱,别名脊椎;俗称脊梁骨。作为人体运动系统的骨干,脊柱是支撑人体的擎天柱,它以双腿为根,挺起了人类的全部尊严。但如果只简单地把脊柱看成一根多节的骨头就错了,脊柱除了骨头,还包括了周围的肌肉、韧带、椎间盘、血管,以及椎管内的脊髓、脊神经根等,它们一起构成了结构复杂、致密的脊柱组织。脊柱组织是人体胸腔、腹腔和盆腔的依托,在这三腔里,容纳了人体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大部分器官及与之相连的血管、淋巴、神经、组织液等;椎间孔中释放出的31对脊神经,一部分分布到四肢和肌肉组织;一部分进入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纤维,分别通过几个内脏神经节,对内脏的生理活动进行支配和调节。一旦脊柱关节、椎间盘异常,大脑指令传达速度就会变慢或中断,中枢神经系统就无法调节和控制其他系统功能,就会形成脊柱组织健康形态的改变,引发各种全身性疾病。

一、脊柱组织影响脏腑器官的机理

脊柱从中脑、脑桥、延髓开始,向下延伸到颈椎环节,通过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耳神经节,与颅内血管、眼球、泪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关联;下颌下神经节直通头表面血管;颈椎神经则直通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心脏。进入胸椎环节后,通过腹腔神经节、内脏大神经、内脏最下神经,通联心脏、胃、肝、胆、脾、胆总管、胰腺、肾上腺、肾脏和腹部血管。进入腰椎、骶椎后,通过肠系膜上动脉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沟通小肠、大肠、膀胱和生殖系统。

脊神经干在走出椎间后,立即分成以下几个分支:

1、前支,节段性分布于胸腹、臂肌和皮肤,再以分支形式分布于颈、臂、腰、骶丛;

2、后支,节段性分布于项、背、腰骶部的深层肌和皮肤;

3、肌膜支,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的被膜;

4、交通支,连接前支和交感干神经节之间。

由脊柱寰椎发出的第一对脊神经分布在我们的大脑,对我们夜间保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起重要作用。颈椎则是生命的关卡,尤其是第1、2节颈椎,中枢神经、植物神经、末梢神经都通过颈椎传递,从大脑发出信息并指挥活动。胸椎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五脏六腑,用来调节五脏六腑功能。腰椎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大肠、阑尾、膀胱等器官,当腰椎神经受压迫时,容易造成大腿、小腿、膝关节疼痛。骶骨和尾骨发出的神经主要分布在生殖系统,容易引发生殖系统疾病。

人体脊柱目前的状态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而是通过生活和生产习惯的改变和积累,一点点演化来的。在不同活动和姿态变换中,脊柱需要作出不断调整,以在力学上实现新的动态平衡。当人进入中、老年期后,由于骨中含钙量发生变化,脊柱发生错位的风险不断加大。而一旦错位形成,脊髓或从椎间孔中发出的脊神经就很容易受到压迫,就会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最终导致与之关联的各种内脏器官发生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例如,我们经常见到的老年性驼背,由于胸椎第3—5节突出,引得颈椎5、6节和腰椎4、5节也被动错位,使整个脊柱的形状完全改变,脊神经受挤压面扩大,继而带来一系列的病变,除引发各种心脏疾患外,也增加了美尼尔氏综合症、气管炎、哮喘、帕金森氏综合症等疾病的患病几率。

椎间盘退化后,髓核可以释放化学物质如氨氧化和物,使脊神经根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椎间盘退化的表现是椎间盘突出,实质是脊柱错位,错位首先压迫的是脊髓白质和脊神经,影响脊髓白质里的上行传导束和下行传导束做功,使神经系统对相关器官的调控减弱,久而久之产生器官病变。当错位处发生钙质转移而形成骨质增生时,更加重疾病的发展。脊柱错位的第一个后果,就是压迫椎间孔内的脊髓或脊神经。脊髓是白质在外,灰质在内。发生位移的椎骨很容易压迫脊髓的白质。白质里主要是上行传导束和下行传导束。不论是压迫了脊髓白质还是脊神经,必然导致神经系统减弱对相关器官的调控作用,时间一长,各相关器官也必然呈现病态。而突出的椎间盘因为改变了脊柱原有的平衡,时间一久,错位处就有可能发生钙质转移,出现骨质增生,以适应脊柱新的动态平衡。这就更加重了相关疾病的发展,它的后果远远不止引起增生部位的疼痛感,而是进一步加重相关器官的病情。

二、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脊柱组织病变影响的认识

历史悠久的中国中医学,很早就从脏腑相关、表里相关和气血经络相关理论出发,总结出了脊柱组织与脏腑相关疾病的关系。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指出:“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灵枢·经脉》)。书中提到的“经脉”与现代医学中讲的脊神经,以及走行于脊柱旁的交感神经极其相似。而书中讲到的“督脉”,则与脊髓和脊神经非常接近。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现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也发现了因脊柱力学不平衡,导致肌肉张力失衡,致骨关节轻度位移,压迫周围血管、神经,从而引发与之相互分离,但又密切相关的机体其他系统的相应症状和体征的真实存在。现代医学相关研究成果认为,人的脑脊髓神经系统(Cerebrospinalnervoussystem),通过脊柱组织对机体和内脏行使支配权力,反过来,脊柱组织本身的变异会对脑脊髓神经系统支配权力的行使,产生很大的干扰,并对关联内脏产生极大影响。

大约有上百种疾病与脊柱的应力异常有关,这一结论已作为病因学方面的重大进展,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医学界的   

现代医学体系按器官与组织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和生理功能,把人体分成若干个系统,这样做的好处是条理清晰,便于做针对性研究和管理。然而,人体构造却很难做到界限分明,井不犯河,而是环环相扣、分工合作、互通互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维度时空结合体。在空间上体现的是各个器官系统的相对位置和功能;在时间上体现的是器官生长、做功和退化进程对本系统和相关系统产生的影响。

目前,脊柱相关疾病学已成为从脊柱生物力学角度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尽管它的学龄只有20多年,但由于揭示了许多常见病和疑难病的病因和发病规律,更容易实现内病外治,临床治疗效果好,实用性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三、脊柱组织健康信息采集和检测方法的发展

人老先从脊柱开始。当人体椎间盘的发育完成后,退行性变异就开始了。脊柱是人体中最易发生慢性劳损的部位,若发生急性外伤,受伤的脊椎将提前或加速退变。正常人的椎间盘变性可导致椎间隙变窄,其椎间孔由椭圆形渐次变成圆形,因神经根未受损害,故无症状发生。国内在年所作的解剖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以下信息:

1、椎间孔因颈椎关节错位引起的变形,在横径小于1/3时,可部分刺激神经根,小于1/2时,神经根会受压迫。

2、对照临床颈椎病人,X线斜位片可见,发病颈椎的椎间孔确实是变形变窄的。

3、临床与解剖研究一致证明,颈椎间发生错位时,下位颈椎的上关节突移向椎间孔内。椎间孔横径大于1/3时,仍可因代偿而无症状;小于1/3时,随体位改变有症状发生;小于1/2时,症状较重。

由此可见,只要脊柱保持在正常或仍可代偿的位置,脊柱的退行性改变不会致病。至于各人代偿范围的大小,则与先天条件相关。临床上脊椎粗壮,椎管和椎间孔宽大的人,在椎关节错位较轻时多无症状;体态瘦高者、脊椎失稳和肌力较弱者,即使错位较轻也会产生症状;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和椎间盘突出等,均会挤占椎管空间,处于代偿范围内时不发病,发生椎间失稳甚至错位时,则可使黄韧带形成皱折,或使上下方椎体错位而形成骨性狭窄,此时,由于代偿范围比正常小,故在错位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临床症状会加重。

脊柱应力异常引起脊神经损伤导致的肢体疼痛、麻木、运动障碍,通过现代医学的查体和辅助检查,很容易得到客观依据而被认识和接受,同样是脊柱应力异常引起的内脏神经损伤导致的内脏功能障碍,虽然大量临床实践已证实它的存在,却由于缺乏更客观的检查手段和量化指标,所以不易被人所认识和掌握。

脊柱组织病变,在临床上分属颈椎病(颈椎综合征)、胸椎病(包括背肌疼痛、肥大性脊椎炎、肋胁痛、肋间神经痛等)和腰椎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肥大性腰椎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滑脱症、腰肌劳损等急慢性腰腿痛)等。在过去,脊柱组织病变信息的采集,主要靠触诊和影像学检查获得,脊椎骨间的连接、脊柱的生理曲度、脊髓、脊神经根、自主神经系统,都是脊柱组织病变信息的采集点,所揭示的,是脊柱生物力学、脊柱损伤、脊柱肌肉生物力学、脊柱的平衡等方面的变异程度。但由于技术和方法的局限,很难深度掌握脊柱组织的全面信息。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始采取电阻抗测量方法,通过对脊柱组织电阻抗值的采集,并依据其参数的升高和降低,通过数据库比对,判断其病变部位和程度,进而对与这些部位相对应的脏腑器官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早期发现疾病隐患,并提早干预,取得了很高的临床实验和实际应用效果,这无疑为脊柱组织健康信息的采集、病变的掌控,提供了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将有助于通过脊柱组织健康检测进行全身疾病筛查项目的广泛开展。

四、立足内病外治干预脊柱组织病变

根据中医及现代医学实践,以下器官病变与脊柱组织病变有密切关联,如表所示:

脊柱组织病变与关联器官病变关系表

脊柱组织部位

主要关联疾病

C1

眩晕、后脑痛、视力下降、失眠、面瘫、低热、高血压

C2

眩晕,偏头痛、耳鸣、胸闷、排尿异常、失眠、面瘫、视力下降、心动过速、高血压

C3

咽喉部异物感、胸闷、颈痛、低热、甲亢

C4

咽喉异物感、胸闷、肩痛、牙痛、呃逆、三叉神经痛、甲亢、耳聋

C5

眩晕、视力下降、心律失常、下肢瘫痪、过敏性鼻炎、神经衰弱

C6

上肢外侧麻痛、低血压、心律失常

C7

低血压、心律失常、上肢后侧疼痛、心区侧痛

C8(臂丛下干)

低血压、心律失常

TH1

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TH2

上臂后侧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TH3

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TH4

胸痛、气喘、打嗝、乳房痛

TH5

胸壁痛、气喘、乳房痛

TH6

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TH7

胃脘痛、肝区痛、肋间痛、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胃炎

TH8

胃脘痛、肝区痛、肋间痛、胆囊炎、胆石症

TH9

胃脘痛、肝区痛、上腹胀痛、子宫颈炎、糖尿病

TH10

腹胀、肝区痛、卵巢炎、糖尿病、睾丸炎、子宫颈炎

TH11

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区痛、排尿异常、尿路结石

TH12

除上条症状外,还有腹胀痛、肾炎、肾结石、排尿异常、腹泻

L1

除上条外,还有大腿前侧痛、排尿异常

L2

除上条外,还有腹胀、便秘、下肢前侧麻痛

L3

两侧腰痛、腹痛、性功能障碍

L4

腹痛、排尿异常、大腿外侧麻痛

L5

下肢后侧麻痛,下腹痛,遗精,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

S1

排尿异常、子宫颈炎、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碍

备注

C颈椎;T胸椎;L腰椎;S骶椎

当颈、胸、腰、骶各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软组织遭受急性损伤时,椎关节错位和软组织损伤是同时发生的,而脊柱的慢性劳损或退行性改变,则是在一定年龄阶段和一定病理因素长期作用下发生的。当出现椎间失稳时,若身体仍可代偿,则临床上可偶有不耐受或发生轻度疼痛。此时为脊椎关节功能紊乱期(失稳初期),只需注意活动、变换体位或行针灸理疗等,便会使症状消失,同时要重视自我保护和适当治疗,避免脊椎失稳继续存在、发展,在一定诱因作用下,发生脊椎间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和骨质增生,直接或间接地对神经根、椎间动(静)脉、脊髓和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椎旁节)产生刺激或压迫,引发脏腑疾病。

中国中医学一直把脊柱组织作为人体最主要的保健特区之一来开辟和利用,并在临床上采用捏脊、点穴、拔罐、针灸等疗法,缓解身体不适,采取的方法除手法治疗外,还有牵引治疗、针灸治疗、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封闭和穴位注射疗法、手术治疗、功能疗法等。在物理疗法中,讲求含胸拔背的太极拳运动,就是力图保持脊柱的自然放松状态,从而达到节节贯穿,运转自如,提高神经系统对机体控制和调节能力的有效干预方法。近年来流行的脊柱上顶运动、脊柱反弓运动、脊柱前后左右运动、脊柱上下运动、脊柱斜向运动,则是试图从反作用力原理上,对脊柱状态和功能进行更大力度的维护和加强。现行的脊椎矫正术,也是以脊椎解剖学、生物力学、X线影像学等现代医学为基础,针对人体脊椎功能异常或与神经系统的关系、不正常的身体状况,找出并恢复位移异常的脊椎,去除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使身体回归健康自然的状态,以达到防病目的一种强制手段。所以,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脊柱组织病变对全身尤其是脏腑器官病变的影响,把脊柱组织健康当成健康管理的第一门户来呵护,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会更有成效。

?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比较专业
白癜风的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jt.com/wadwh/1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