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麦粒第二十三期二月初二龙抬头,一

·春·

//

枯黄了一冬的草木

在春雷中苏醒了过来,

细密的春雨滋润着大地,

植物在潮润的春风中

萌芽生长,万物一新。

二月初二,你打算去剃头了么?

龙抬头·首语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拥有着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界瞩目。春耕是一年的重中之重,每年的二月初二是中国的龙头节,龙头节又被称为“农事节”“春龙节”等,传说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表示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始鸣,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了。

点击收听

/

龙抬头·要点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南方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

有句俗话叫“龙不抬头天不雨”,在古代神格谱系中,龙是海中神物,掌管着降雨,降雨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的庄稼的丰歉,因此,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龙抬头时节要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也有一些地方在龙头节有“起龙船”的活动。二月初二既是龙头节也是“土地诞”,在南方沿海地区,二月初二主要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元宵吃汤圆,清明节吃艾果,在龙头节这一天也有自己的特色食物。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juē]”(也就是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

北方有炒豆子的习俗,就是将黄豆、豌豆、玉米等豆子放到锅里炒,然后食用,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

“二月二”这天,许多人都要理发,龙抬头的日子理发叫作“剃龙头”,这预示着一年有好的开始。我国民间还有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龙抬头时节敬龙习俗,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天气渐渐转暖、雨水开始增多的时节,人们希望通过敬龙祈福顺应这一过程,从而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龙抬头·诗词

赏析:

李商隐许多抒写身世之悲的诗篇,往往以深沉凝重的笔调,绮丽精工的语言,着意渲染出一种迷蒙悲凄的环境气氛。这首诗却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龙抬头·完结

冬眠的龙,被萌动的春唤醒。二月二,草渐绿,叶渐生,这青青的绿意已然跃跃欲试地萌发向上。春之始时,总是充满了希望,日子,在希冀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这里是阳光麦粒,洒满阳光,收获麦粒,感谢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jt.com/wadzz/13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