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麦粒第24期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
明
0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细叶谁裁出
杨柳枝头绿意清风,飘落的花瓣、低落的雨水是带着问候的春天的温暖,清明节将至,阳光麦粒趁着缕缕清风,为你吹散心中的忧伤。
点击收听
本期小主播
3.2陈馨怡4.2文永菁
6.2陈紫涵4.1徐思萱
2.1袁莘怡2.1龚家毅
1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十年八节”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有24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关
于
清
明
2
清
明
风
俗
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与之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万年前的墓葬,年代距今年左右,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拜祭。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其他主要风俗有踏青、插柳、游乐、植树、放风筝、荡秋千、射柳、斗鸡、蚕花会等详见第九期↓↓↓
正是踏春季,游行勿忘时
3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然而传说也仅仅是后人为了解释寒食节附会而来。据考,清明节的起源其实与介子推无关。
故
事
传
说
4
清明既是节日也是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文中所说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类似的谚语还有: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清
明
谚
语
5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清明》
左河水
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
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清
明
诗
歌
结语
清明时节,走到户外踏青缓解你的疲劳,让天边飞翔的纸鸢带走你心中的烦恼;去墓前祭拜焚香祈福,怀念过去的亲人,学会珍惜眼前的人和生活。洒满阳光,收获麦粒,感谢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传
统
节
日
提倡大家文明绿色祭祀,可选择用鲜花、绢花代替烧纸上香,以此缅怀先人。建设清丽净美的幸福城市和天蓝水净的美丽中国,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呵护。
放
假
时
间
图文
网络整理
排版
璐璐老师
出品
阳光麦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