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之旅穿过针眼的幸福

幸福导读U型理论是幸福社创始人幸福兔的幸福学堂中的核心课程。领悟了U型理论,从小的方面说,有助于我们把自我的人生管理推上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最终收获个人幸福的体验;从大的方面说,有助于我们的企业和组织的管理水平跃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从而实现企业和组织的幸福革命与重生。但是,几乎参与U型理论学习的幸福社的学员们都认为U型理论很难理解,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字面意义上、表象上去探究U型理论的概念意义,而这实际上不啻于缘木求鱼。那么,正确理解U型理论的关键在哪里呢?

5月的杭州幸福创始人课堂上,学员们在探讨如何理解U型理论

玄之又玄的U型理论

连续7天的时间,杭州幸福课堂“创始人班”的主题都是“U型之旅”,但尽管幸福兔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来宣讲由美国管理学大师奥托·夏莫提出的U型理论,很多经营企业多年的创始人仍然一头雾水,四五十岁的人,仍然表现得“萌萌哒”。

U型理论是幸福社创始人幸福兔的幸福学堂中的核心课程。领悟了U型理论,从小的方面说,有助于我们把自我的人生管理推上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最终收获个人幸福的体验;从大的方面说,有助于我们的企业和组织的管理水平跃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从而实现企业和组织的幸福革命与重生。

但是,几乎所有参与U型理论学习的幸福社的学员们都认为U型理论很难理解,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字面意义上、表象上去探究U型理论的概念意义,而这实际上不啻于缘木求鱼。U型理论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叫“自然流现”,很多学员正是因为没有很好的理解这个概念的意思而导致自己的U型之旅举步维艰。这个词的英文presencing,是U型理论的提出者、美国组织管理学大师奥托·夏莫博士首创的,它是由present和sense两个词合成的,所以,也有人直译为“当下感知”。度娘对presensing这个词的解释是:ConnecttotheSourceofInspiration,andwillgototheplaceofsilenceandallowtheinnerknowingtoemerge.字面意思是:与灵感和意志之源连接,找一个清净之地,让内心深处的认知浮现。

注意,这个句子中的Source的第一个字母是大写的,那么这个词,就不是表示源头意思那么简单了。经过近一步查证,奥托博士自己在接受中央党校机关报《学习时报》的记者采访时,亲口说这个Source就是中国文化中的“道”。于是,脑洞大开了——联想到奥托博士的老师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而圣吉先生曾师从于国学大师南怀瑾十多年,因此,这个词应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常用概念“顿悟”。那么,presensing的本意应该是通过静修和冥想,让自己的内在本我与万物之源的宇宙天道对话,如此,我们的内心就会观照、感悟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顿悟是U型理论的“针眼”

顿悟这个概念源出佛教,首倡者是晋、宋间的高僧道生。到了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对“顿悟”说做了更深入的发展,在慧能的智慧语录集《六祖坛经》中,顿悟包含以下几个意思:

第一,“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可见顿悟指人之思维的突变或飞跃。

第二,“顿见真如本性”、“顿悟菩提”,可见顿悟是悟自己的佛性,由于人皆有佛性,所以顿悟功能人皆有之。

第三,顿悟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可见顿悟结果不染着一般的概念或一般的烦恼之法。

第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我于忍和尚处(指在五祖那里),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可见六祖认为自己和其师五祖弘忍均为已经顿悟之“佛”。

顿悟虽然语出禅宗,但相同或相似的智慧在瞬间闪现的体验,在道家和其他哲学体系、宗教体系的思想家那里也很常见。老子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我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等等对宇宙本源、宇宙真理的思考和彻悟,都是大智慧在头脑中突然闪现的结果。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身上,明武宗正德元年(年),王阳明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提出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自然科学家笛卡尔在《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中所说:“只要心灵不为偏见和暖昧所左右,自如地运作,真理就是它天然的产物。”科学实验证明,当人们进入冥想状态时,大脑的活动会呈现出规律的α脑电波,此时支配知性与理性思考的脑部新皮质作用就会受到抑制,而支配动物性本能和自我意志且无法加以控制的自律神经,以及负责调整荷尔蒙的脑干与脑丘下部的作用,都会变得活性化,这时,想像力、创造力与灵感便会源源不断的涌出,此外对于事物的判断力、理解力都会大幅提升,同时身心会呈现安定、愉快、心旷神怡的幸福感觉。

回到U型理论的学习上,我们在学员中推行“U型之旅”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通过顿悟,来达到通晓自己的人生意义、使命的目的,从而唤醒他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和社会责任而奋斗的精神动力。但是,还是那句话,顿悟的过程非常艰难,其难度就像《圣经》里说的“让骆驼穿过针眼”一样。既然这么难,而我们还必须穿过去,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穿过去?

什么是顿悟

《圣经》中说的“让骆驼穿过针眼”,有特定的含义。相传,古代耶路撒冷有一个地方名叫“针眼”,也被称为“窄门”。满载货物的骆驼经过时,必须卸下货物才能通过。耶稣基督说“富人升上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至死可能都不愿意放下他们的财富。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禅师。有位大学教授向他问禅,他以茶相待,将茶水注入杯子,杯满仍不停。教授望着茶水不断溢出杯外,着急地说:“已经满了,不要再加了!”“你就像这只杯子,”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倒空,我又如何对你说禅?”

U型之旅的难点也在这里。U型之旅的基本途径是暂悬、转向、放下、顿悟(自然流现,联结到源头)、接纳、具化与实施。但是,与当年耶路撒冷的富人不肯把沉重的财富从骆驼上卸下,所以就很难通过“针眼”一样,我们今天的人在进入到U型底部时,很多人没有做到把已经固化的思维意识、过时的知识、陈旧的情感统统放下。而如果放不下这些东西,不能做到清空自己的心境,就很难像U型理论要求的那样打开心灵、打开思维、打开意志。打不开这三样,我们就打不开跟本源相通、跟未来链接的心路,就无法实现顿悟。

我是谁?我一生的工作室什么?这是U型之旅的底部,需要自问的两个最核心的问题

根据古圣先贤的经验,顿悟有通过棒喝实现的,但更多是通过冥想、、静修、参禅等方式实现的,冥想也好,参禅也好,都是通过让我们的心完全沉静下来,这就是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什么意思呢,就是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保持沉静到最深的程度。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万物都各自生长,我从而去琢磨其循环往复的规律。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在老子看来,只要回到像生命本初的那种渊静的状态,我们的心就能看到万事万物的过去、未来和其发展的规律。

对老子提倡的致虚守静的功夫,庄子总结为两点,一个叫“坐忘”,一个叫“心斋”。

什么是坐忘?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庄子借孔子和其弟子颜回的对话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颜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谓也?”

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忘礼乐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征明绘幽人坐忘图

庄子里有很多地方讲到孔子和其门生,但基本都是借他们宣扬道家的思想。仁义礼乐本来是儒家倡导的,但是颜回跟老师汇报说,他先是说自己进步,忘了仁义,第二次又说自己进步了,这回是忘了礼乐。但在这里作为道家宗师形象出现的孔子都不满意,认为还不够。第三次,颜回又说自己进步了。孔子又问:“怎么说?”

颜回答:“我坐忘了。”

孔子这回坐不住了,非常惊讶地问:“什么是坐忘呢?”

颜回说:“忘掉了自己身体,忘掉了聪明,把形象和智识统统忘掉,通达于大道,这就是坐忘。”

孔子说:“同于大道,就不会去分别好坏;进入化境,就不会执着恒常。你真的是一个大贤啊。以后我就跟在你后面,你一定要好好地教教我。”

颜回对坐忘的阐释让孔子都十分敬佩,以至于他表示要反过来师从颜回了。连个人的形体、心智一并忘记,这就是“坐忘”,此时心里便达到了一片虚无的境界,便可以静思而得了。

在《庄子·内篇·人世间》中,庄子再次用孔子与颜回的对话的方式来阐释了什么是“心斋”: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问孔子,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心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应待宇宙万物的,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心斋,就像心的斋戒。这里的“听”是对宇宙本体“道”的感应。“听之以气”达到了无意识的境界,是心理的无意识状态,归结为“虚”。西方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依德将人的意识分为三层“潜意识、前意识、意识。这里的无意识即他所指的潜意识,是人的本原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斋“,即排出一切意念,保持心灵的虚静,以等待万物的自我流动,从而在内心产生灵感,刺激中枢神经,达到顿悟。

不管是坐忘,还是心斋,都是我们在在U型之旅的底部,需要达到的精神状态。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心完全沉静下来。老子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就像我们从河里舀了一瓢水,里面还混杂着泥沙,怎么办?静等,不管多么口渴,也让水自己慢慢澄清。在把自己的心完全沉静下来后,一个奇妙的体验就来了:这个时候你的心就像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万事万物的本体,心越静,映照世界就更清楚,在这个过程里,你会深刻体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人生使命,更重要的是,你会看到你和世界的未来。这种体验有点像俗称的“开天眼”。这个不是迷信,事实上,科学已经证明人是有感知未来的能力的,我们一般都有过遇到一件事发生时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个感觉是没错的,是你当前的体验跟你对未来的感知的某种重合,只不过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无法控制对未来的感知能力的。

止水如镜

老子还说过一句深沉蕴藉的名言:“涤除玄览,能无疵乎?”什么是玄览?就是我们鉴照世间万物的心灵之境。我们能做到洗净思想上的尘垢,把这面心灵之境拂拭得一尘不染吗?对老子的这句话,庄子阐释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就是说,人不会把流水当成镜子,只有静止的水面才能用来当镜子。心也是一面镜子,可以觉察世间万物,其使用道理也跟止水明鉴一样,只要我们沉下心来,破除杂念,让心机变得澄澈和单纯,就可以看到自然、社会和人性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

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得意弟子徐爱在解释老师的学问时,也用心镜作比喻,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王阳明所谓“龙场悟道”悟出的是什么。他说:“曰仁(徐爱字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徐爱说,一面干净的镜子,一面蒙灰甚至还没有怎么磨过的镜子,你说哪个更能把东西照清楚?当然是前者。那如果后者也想把东西照清楚,是应该努力去照东西,还是应该先把自己擦干净、打磨得铮亮了?当然是不能先去照,灰蒙蒙的,照也白照,应该先把自己整干净了,才能清晰地照见万物。

徐爱接着说,人的心,也像镜子一样。圣人是明亮的镜子,普通人是昏昧的镜子。宋代大儒朱熹对于“格物”的解释,就是要人努力去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就好像要人心这面镜子去把万物照清楚。但是,如果人心上还附着很多东西,就像镜子上还有很多灰,那又怎么能照清楚万物呢?所以阳明先生对于“格物”的解释,则在于要去除内心的很多附着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去除内心的负能量,各种负面的情绪,各种人性的缺陷,使自心的光明得以显露,然后再去研究万物,自然清晰。

在U型之旅的修炼过程中,如果修炼者有那种心境豁然开朗的体验,或者有那种在茫昧漆黑中突然啪地像打开了一盏明灯的感觉,那么,恭喜你,你的U型之旅中的“窄门”就打开了,就顿悟了。这种顿悟后,在内心乃至灵魂深处产生的难以名状的强烈的持久的幸福感,庄子称为“极乐”、“至乐”。U型之旅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到这种“极乐”、“至乐”,这种灵性幸福、终极幸福。

撰稿

李东

图片

杨雪网络

责编

李东

刊期

总第21期

分享

喜欢本文可将本文分享给更多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众帐号”

合作

欢迎原创文字、漫画投稿

   请加

幸福社,中国幸福文化第一品牌

欢迎加入幸福社!

幸福社,是由北京中原鼎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发起和运营的会员制服务平台。我们秉持“幸福企业+”的理念,为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合伙人及其团队提供系统的幸福企业组织建设和落地执行服务,让创始人拥有幸福领导力,让员工爱上工作,让企业成为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幸福组织,为企业实现整体变革,为系统重注生命活力。

幸福社的使命:连接正知正念正觉的企业家,持续学习,共建幸福生态组织

幸福社的愿景:建立影响世界的幸福商学院

社员权益:5天幸福课堂、1次幸福社年会活动、为期一年的幸福社线上和线下活动

入社咨询请联系幸福课程服务秘书:

徐中娅

李京丽

张子毅

幸福社——中国幸福文化第一品牌!幸福兔文化传媒长按下方







































治疗白癜风哪家比较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jt.com/ways/6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