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多得的舌诊法二
一、舌质
(一)红舌凡见红舌,均系热证,凡温热病初起,舌质深红者都是伏气温病,因为郁热在里的缘故。
1.舌尖红赤起刺,系心火上炎,治宜清凉泻火。
2.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者,系心火内燔,热毒熏蒸。
3.舌红中有红点者系热毒更盛。以上二证均可于清凉泻火中加入解毒药品。
4.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觉潮润,扪之干燥无津者名
镜面舌
,系津液枯竭的现象,温病后期多见此舌。
5.舌淡红无色,干而不荣者,系心脾气血虚弱,胃津已伤,气不化液之证,用药不可过于寒凉,可仿炙甘草汤法治之。
6.舌四边色红,中心干燥,兼黄白苔者,系上焦气分无形之邪热灼伤津液,切忌早用咸寒滋腻血分的药品,以免邪不外解,有误病机。
7.红舌兼黄白苔者,系上焦气分之邪未尽,不可早用滋腻血分之药。
(二)绛舌绛,系红色之深者,舌色由红而绛,乃热邪深入,由营分入血分的主要表现,以苔之有无,色之深浅、鲜晦,质之燥润、荣枯为辨证的准则。但必须结合其他营分血分的症状方能准确辨证。
1.舌绛而不干燥,兼有黄白苔者系邪入营分血分,而气分之邪未尽,滓液未伤。治宜宣气透营,使邪仍由气分而解,不可单纯用凉血药,因血药滋腻,易致邪气遏伏,不能外透。
2.舌纯绛无苔,色鲜泽者乃
舌苔
尽化,邪已人营血。治宜清营凉血。若邪入心包络则神昏内闭,治宜清心开窍,轻者用菖蒲、郁金开之,重者用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芳香开窍;若兼火痰,必致痰火内闭,更当加西黄、川贝、竹沥、竺黄之类清火豁痰。
3.舌绛,兼有粘腻,似苔非苔现象者乃营分有热,夹秽浊之气也。治宜清泄营热,兼用芳香逐秽之品。
4.舌绛,望之若干,扪之有津者乃津液不足,湿热熏蒸,痰浊将要蒙蔽心包。急宜化痰泄浊,清心开窍。
5.舌绛而中心干燥者系心胃火燔,劫灼津液也。治宜清营救液。
6.舌绛而光亮如镜者系心营被灼,胃阴亦亡也。治宜急用甘凉濡润之品大剂频服,色转红活者可救,板滞者多不救。(红活、板滞系津液复与否的表现。)
7.舌绛苔少,兼脉虚气弱欲脱者系温邪深入下焦,劫灼真阴,邪少虚多之证。治宜急用大剂咸寒救阴。兼手蠕动者,宜加潜阳之品以镇摄内风。
8.舌绛不鲜,舌质干枯而萎者系肾阴将竭之危证。治宜急滋阴液,缓则肾阴涸极,无法挽救。
9.初起舌
红绛无苔,经清营透泄治疗后,红绛渐退,苔垢渐生者乃伏气温病,由营分血分转出气分也。
(三)紫舌紫较绛色更深,舌由绛变紫,系热势更盛之表现,但淡紫、青紫多是寒证。
1.舌紫而干燥系热结下焦,劫灼肝肾之阴,这是一种坏证,虽兼大
便秘
结、齿黑、唇焦等里热证,不可攻下。治宜滋水养阴,佐以清热。
2.舌焦紫起刺,形如杨梅为热邪深入血分,甚则引起痉厥之证。治宜清热凉血,兼痉厥者兼用熄风之药。伴有大便秘结者,乃大热大毒之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更衣丸,加金汁、人中黄之类大清大解。
3.舌紫而干枯,或如猪肝晦暗无津者都是肾液已竭难治之症。
4.舌淡紫而带青滑,兼恶寒肢冷、脉微者阳虚有寒也。治宜温运。
5.舌紫而瘀暗,扪之润泽,或兼胸胁腹部刺痛者乃胸膈素有瘀血,遇热传营血,二证互结之证。治宜清热散瘀,否则易导致如狂之变证。
二、舌苔
(一)舌无苔多系表证。脉诀云:舌上无苔为在表。但必须兼有表证症状,否则为正常现象。舌无苔而舌质异常也是病象。
(二)白苔
1.白苔在诊疗方面应注意苔之厚薄和燥润,以及其他_些情况。
(1)薄厚:薄者病在表而势轻,厚者邪多偏里而势重。
(2)润燥:润泽者系津液尚足,干燥者系津液已伤。
(3)湿痰、秽浊:粘腻者多夹湿痰,腐垢者多兼秽浊。
(4)可下、不可下:白苔一般不可下,但白砂苔非下不可。
(5)轻重:白苔病情一般轻浅,但白霉苔病情十分险恶。
2.根据白苔的具体表现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舌苔
薄白而润,舌质正常者兼恶寒重,发热轻,口中和,小便清白等,为外感风寒的太阳病。治宜辛温解表的方法。
(2)舌苔
薄白而滑者兼头身疼重,寒热无汗,胸闷者,为湿温初起。治宜“雷氏芳香化浊法”。
(3)舌苔
薄白欠润,舌边或舌尖色红者兼开始微恶风寒,继则但发热不恶寒,口干,小便黄,为新感温病或新邪引动伏邪的春温病。治宜辛凉透解、辛凉解表等方法。
(4)舌苔
薄白而干,舌边或舌尖色红者为表未解而肺滓已伤的证候。治宜凉散之中佐以甘凉生津之品。凉散即辛凉解表之法,甘凉生津之品常用生石膏、花粉、玉竹、麦冬、知母之类。注意此时生津之品不宜过用,恐柔润滞邪。
(5)舌苔
白厚而粘腻者或兼吐浊厚涎沫,为温邪夹湿之证。治宜芳香辛散之品.如藿香正气散之类。
(6)舌苔
白厚而干燥者为胃燥气伤之证。治宜滋润药中加甘草。滋润药用生石膏、麦冬、元参、生地、知母之类,甘草取甘守津还之意。
(7)舌苔
白腻而质绛者有两种现象:一系湿遏热伏之证,治宜先辛开苦降以泄湿透热(系化湿法中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湿渐化热或湿遏热伏之证,如小陷胸汤),次用苦辛甘凉,从里透外,使胃气化而津输布,舌虽干燥(这是湿化以后的现象,与标题上的腻并不矛盾),也易转润而热随汗解。二系营分有热兼夹痰浊,脉滑胸闷,须防浊痰蒙闭,形成神志昏迷之证。
(8)舌苔
白如碱状者系胃中有宿滞,夹秽浊郁伏之证。治宜急行开泄,以防闭结中湿,不能外达。
(9)舌苔
自如粉而滑,舌质四边紫绛者系秽浊壅盛,热邪被其郁闭,不得透达于外,时疫邪入膜原,未归胃腑,多有此苔。治宜急速透解,以防传陷。
(10)舌苔
由白变黄燥或变黑色者白而兼黄者,为人气分之征象;变黄燥者,系邪已入胃腑,宜加大黄;变黑色者,病势更甚,宜承气攻下;一日三变者,其热更剧,更宜急下。
(11)舌苔
白干硬如砂皮者名为白砂舌,由于燥热过甚,津液被灼所致。治宜急行攻下,并佐以甘凉救液之品,最忌表散。(白苔主表,一般不可攻下,但此苔非急于攻下不可,这是应该注意的。)
(12)满舌生白衣如霉,或生白点如细碎饭粒,甚者弥漫满舌及唇腭者,叫白霉舌。多见于湿毒、湿温、伏暑等证,多系胃气败的征象,预后多不良。治宜急用甘淡养胃,待胃气渐复或可挽救,如口气秽恶,汤水难咽,或糜点拭去旋生,病多危险。
(二)黄苔
1.舌苔
黄而兼白者为邪在气分而卫分之邪犹未尽也,或系湿遏热伏。治宜辛凉开泄,宣透气分。不可轻投二黄苦泄之品,以免引邪入里。
2.舌苔
黄而燥者为邪已入阳明之里,热炽津伤,必大渴引饮。治宜辛凉清热,方用白虎汤之类。
3.舌苔
黄厚坚敛或燥起刺,或中有裂纹者症兼腹胀,硬痛拒按,大
便秘
者,系阳明热燥实之证。治宜攻下之法,以泄热救阴。方用承气汤之类,如增液承气汤。
4.舌苔
黄而腻,或黄而浊,光滑不燥者系无形之湿热熏蒸,虽兼脘痛痞胀,慎不可乱投苦泄攻下,宜从开泄为治,轻则用杏、蔻、橘等轻苦微辛之品,以宣通气滞,重则用枳实、黄连、半夏等。
5.黄苔兼黑者为大热伤津也。
(四)黑苔
舌苔黑有寒热虚实之别,但温病实热证多,虚寒证少。
1.黑苔枯燥裂起刺,舌质干涩苍老者是大热大毒之证,如腹硬痛拒按,脉沉数有力者,为津伤液燥,阳明腑实,治宜急下存阴,或与增液养阴之剂同用;如热邪尚未结实,腹不拒按者,宜用大剂清热之剂治之。
2.黑苔焦黑干枯者脉虚数或细数,胸腹不胀满拒按者,系温邪日久不愈,深入下焦,津枯液竭,真阴衰微,水不制火之证。治宜急用大剂咸寒利水之剂,缓则液涸不救。此证绝对禁忌攻下!
3.黑苔,其黑色不浓或黑中灰滑而润,舌质也不红赤者兼脉微肢冷,便溏不渴等症者,乃虚寒证也。治宜温经回阳,佐以补气血之剂。王孟英云:“凡虚寒证,虽见黑苔,其舌必润而紫赤。”
4.温病初起遍舌色黑而润者兼发热胸闷,渴喜热饮,此外无其他险恶症状者,乃法胸膈素有伏痰,不必张皇。治宜凉散中佐以辛温或辛滑开泄之品。伏痰一化,黑苔自退。
5.温病后期,邪入血分,大量出血,舌质淡白无华,
舌苔
发黑者乃阴伤气脱之证,其脉必微弱或虚数。治宜独参汤以益气固脱,绝不可拘泥于苔黑而恣意寒凉。
6.苔由黄转黑或黑而燥刺者,系温病大热伤津之证。
(五)灰苔舌灰苔系由白苔或黄苔转黑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
舌苔
,在病势程度上较黑苔稍轻,诊断方法与黑苔大体相同。
1.灰苔而润或灰腻、灰黄者如始病即见为湿温夹食或夹停饮之证,当随兼证决定治法。
2.灰而白腻,舌色红者兼胸闷烦渴,为伏暑或湿温,湿热交阻,热处湿中之证。治宜苦辛淡渗,行气化湿。
3.灰苔清滑者兼四肢逆冷,下利者,乃少阴虚寒之证。治宜温阳祛寒,方用理中、四逆等。
1、镜面舌:即舌面无苔,像镜子一样光滑。轻者提示营养不良,或体内缺乏铁或维生素B2;重者则表示体内津液亏乏,病情深重。如果病久者的镜面舌兼绛色,还要防止出现败血症。如果是老年人的舌头像镜子那样光滑,舌底面两根静脉增粗延长,表示有肺心病。
2、穿心舌:即舌苔中间有一小块空白处,舌苔已剥脱。穿心舌属于伤阴的一种表现,常表示体内营养缺乏。小儿出现剥苔,则表示营养不足,主要是偏食造成体内某些营养素的缺乏,引起部分舌苔剥脱。这种儿童身体抵抗力很差,很容易得感冒或发烧。
3、点刺舌:是指舌上有很多红刺群凸出舌面,好象草霉的果实一样。点刺出现于舌尖或舌边,表示热盛,可见于各种发热感染性疾病或大面积烧伤病人;点刺出现于舌中,多为热毒更盛或热入血分,容易发生休克、神志昏迷。失眠、便秘或夜间工作紧张的人,以及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良和大脑皮质功能失调等,也可出现舌面上的红色点刺,中医称为阴虚火旺。舌面点刺还有痛感,经休息,调整营养结构和大便通畅后,点刺会较快消失。现代研究认为,点刺是舌上辈状乳头增生或肥大所形成。
4、裂纹舌:舌面上的裂纹有深裂、浅裂以及各个不同方向的裂沟和皱纹。浅裂就象一条条皱纹,深裂就像被刀割和剪碎一样,有不规则的裂沟。正常人中约有0.5%是生下来舌面就有裂缝的先天性舌裂者。现代医学认为舌面上的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肌原有的纵纹和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洌使舌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一部分舌乳头变得扁平而融合,一部分则萎缩断裂而形成裂纹,舌上裂纹的图形真是稀奇古怪,有纵形、横形、树叉形、井形、爻形、或像脑子的回沟状,也有的象鹅卵石状。病理性的舌裂常与萎缩舌同时存在,可见于一些慢性消耗性疾患,以及营养不良性疾患和维生素B族缺乏症等所致的慢性舌炎病例、故常兼有舌痛,口干等现象。长期的地图舌,有部分后来可转变为裂纹舌。中医认为,裂纹舌而见舌面干燥者,多为津液不足;兼有热盛者,还可见舌质红绛色。
5、光滑舌:舌面光而无津,也没有舌苔,平如镜面,望之发光,也称”镜面舌“。不论何种疾病,凡见到这种舌象,都表明机体内有阴液消亡的征象,津液严重损耗。舌光而色红绛为热盛伤阴,舌光而色淡为气阴两伤。中医认为,舌面光平如镜是一种危重舌象,据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光滑舌是舌上无苔无点,舌丝状乳头和蕈状乳头全部萎缩,是舌炎晚期的表现。光滑舌可见于维生素c严重缺乏、恶性贫血、高热长期不退、肝硬化和肺心病的衰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中毒性休克、脑性昏迷等疾病。研究证实,造成舌粘膜上皮细胞坏死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舌光如镜。
6、瘀积舌:舌尖或舌边上有散在的紫黑色瘀斑或瘀点,这种现象提示体内有”瘀血停积“。有瘀血的人,体内血液流动较缓慢,在某些局部甚至可出现血流完全停滞。人们在吃东西时,不小心会咬伤舌的边缘和舌尖;人生病时血管的脆性增加,有时也会不知不觉地碰破舌上的血管。舌的反应比较灵敏,往往比人体的其他地方容易出血,使舌上容易出现瘀点或瘀斑。潜意识点穴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认为从外观察人的外形就能大概知道其身体状况。其中舌头是很重要的观察对象之一。下面就详细盘点20种舌头表现,看看到底你身体有些什么隐性疾病。
14、杨梅舌:舌质红而有刺,类似杨梅。常见于猩红热或高热持续几天以上的患者。舌边发红,常见于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或正在发热。舌尖发红,因工作时间过长,经常失眠,心火过亢,致使消耗过多,体内缺乏维生素或其他营养物质。舌质长期呈暗红或紫色,要警惕癌症侵扰。医院等全国33家医院、科研单位对例各类癌症患者进行调查表明,大多数癌症患者的舌质呈暗红或紫色,尤以食管癌、贲门癌呈现率最高,占80%左右,其次为白血病、肺癌。鼻咽癌最低,占20%左右;晚期患者多于早期患者。
15、僵硬舌:舌僵硬是指舌体既不肿胀、也不缩小,而活动强硬,失去平时柔和灵活的一种征象,也称“舌强”。由于舌体僵硬转动不灵,常伴随语言蹇涩,含糊不清,或不相连续。“舌强”常见于一些较严重的疾患,如神志昏迷、抽搐等疾患。出现于猝然昏倒之后,常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同时存在;出现于昏倒,是中风的紧急警报。现代医学认为,舌体强硬往往是中枢神经系统出了故障,发现此种舌象多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肝昏迷、脑血管意外、脑震荡及脑挫伤等病的患者。少数因舌上局部因素,如严重的舌溃疡或舌上有干硬的厚苔堆积而使舌体转动不灵活,但容易与中枢神经“湟起的舌僵硬相区别。
16、萎软舌:舌头柔软是正常状态,但如果舌头痿软而无力,由转动和伸出,则称之为痿软舌。人体任何部位痿软,虽然各有原因,但肌肉中的筋脉失养而废弛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舌痿软而舌色淡白,多由心脾气血亏损,不足以濡养舌的筋脉而成;舌痿软而舌色红绛,则为热极伤津,或是阳虚火旺,使胃和肾的气津两亏,舌的筋脉失养所致。舌痿软而舌色干绛无津,是肾阳已亏到极点的表现,病情险恶。
17、歪斜舌:舌头伸出时,舌尖偏向一侧,或左或右、称为舌歪斜。病侧的舌肌麻痹,无力收缩,稍一伸长,舌体就两侧不均而偏歪,所以左侧舌肌麻痹时舌尖就向左,右侧舌肌麻痹则舌尖偏向右。此症常见于中风,即脑血管意外。属局部性疾病的,则为舌下神经受压迫损伤或面神经麻痹等引起。不明原因的舌歪斜,应提高警惕,排除颅内的病变
18、颤动舌:舌体伸出时出现不自主的颤动,由于肝阳上亢,热盛动风或气虚所致。因肝阳上亢、热盛动风,多兼见舌色红绛;因气虚者,多兼见舌色淡白。舌体颤动可见于高热,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
19、卷缩舌:舌体收缩,不能伸长,有的不仅不能伸出口外,甚至难以抵齿。这种情况,可见于先天性舌系带较短,系带牵拉而使舌不能伸出口外,需要矫形手术把舌系带切断,舌头活动很快就会恢复。因为疾病原因导致舌缩,多与舌痿软同时并见,舌头除卷缩不能伸出外,转动也失去灵活柔和。舌缩的病因为阴阳离决的重危疾病,或是热极伤阴,或是阳气暴脱。
20、红绛舌:正常人舌质的色泽,淡红而润。如果舌质鲜红,以红色为主,称为红舌;如果舌红而颜色深暗,则较红色更进一层,就称为绛舌。绛舌在出现之前,多经过红舌的阶段,二者的临床意义和形成机理有类似之处,常常称红绛舌是火热上炎的象征,二者仅以热性程度的差别。红绛舌由高热伤阴而引起,常发生在感染、中毒、维生素缺乏、脱水、贫血、昏迷等病理过程中。舌色鲜红或深红,说明热入营血、但热的性质却有虚实的不同,两者有如下的区别:
--实热型红绛舌:大多由急性温热病引起,发病不久,邪虽盛但正气未衰,热度较高,甚至有神志昏昧,胡言乱语,舌质红绛较鲜明,多有红刺增生增大而突出,舌面干燥起裂纹,舌苔黄糙或焦黑,这时温邪已侵入营分。主要矛盾在于热毒邪实,即使伤阴也不严重,应该立即采用大剂量的清热凉营药物。随着热病好转,红绛舌也会转淡。
--阴虚型红绛舌: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温热病的后期,邪热的气焰已经低落,但阴血津液消耗过多,正气虚弱的现象比较突出,可有午后升火潮热、面色发红发烫。内心烦热,”懔可偕深,口干引饮等症。此时舌质红或绛,但色较暗,不鲜明,舌苔很少或不见舌苔,舌面干丽少津,也有舌质的边尖特别红赤,并有红刺现象存在。这说明主要矛盾在于阴虚,应该用大剂量滋阴生津的中药治疗。如果舌质红绛而颜色较暗,舌面光滑如镜,舌质干瘪枯萎,说明胃肾阳枯,津液大伤,养阴药不仅剂量要大,而且要照顾到脾胃,治疗的时间也较长。上面是指舌质全部都显露红绛的颜色,如果红绛之色仅在舌质的局部出现,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根据舌面部位的区域分布,舌尖属心,舌中屑脾胃,舌边属肝胆,所以当舌色大部分颜色浅淡,有部分为鲜红色时,按其部位不同,可作出区别。譬如,红在舌中区为脾胃之火,红在舌尖为心火,红在两边为肝胆之火。淡白挟红色,常以虚火居多。红绛舌常见于感染发热病例及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乙脑、败血症、胆囊炎、细菌性内膜炎及高热中暑的发热期或热退后,也可见于结核,癌肿等长期消耗性低热的病程中。干燥综合证、脱水、外科手术后水液平衡失调也可出现红绛舌。一切使基础代谢升高的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糖尿病等,也可使舌色发红。肝硬化腹水病人如过多地使用利尿剂,可造成体内失水和血清钾降低,使舌色红绛干瘪无津。舌红而光,预示肝硬化病人即将进入肝昏迷状态,须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常言道:每天照一照,有病早知道。一个健康的人,面对镜子看自己的舌头,应当是舌体柔润,舌质淡红,舌面上铺有薄而均匀的颗粒、干湿适中的白苔,此谓“舌淡红,苔薄白”。但是,患病后,舌质与舌苔就会发生变化。因此,经常观察舌象,可以了解健康状况,及时进行自我保健与调理。
医院找中医看病,每个医生都重视舌诊。在问了症状之后,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让我看看你的舌头。”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苔为胃气之根”,舌体与肺、心、肝、脾、肾等内脏经络相连。人体内脏若有病变,可以非常直观地反映在舌头上。有经验的医生看舌头,就像看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望便知道你病情的轻重,体内的虚实寒热。中医将舌体分为四部分:舌尖多反映心、肺的变化,舌中多反映脾胃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的情况,舌根多提示肾的病变。
1,舌苔黄、舌质红多是上火
中医认为,舌苔发黄、舌质红(即舌头红)的人出现口苦咽干,属于有热上火。
心经有热,舌苔发黄、舌质红,同时伴有心急烦躁、失眠多梦,病人此时可用些清心火的药。如竹叶、莲子心泡水,当茶每日频饮。睡眠不好可用百合、莲子心、枣仁煮粥喝;口舌生疮可用野菊花60克,浓煎后,每日多次含服。
如果看到舌质偏红、舌苔黄,而且小便时有排不净的感觉,或尿时感到小便发热,有痛感,这多半是膀胱湿热,也就是西医讲的泌尿系感染,可用白茅根、瞿麦、扁蓄等,水煎后当茶喝。
肝经有火,舌边红、苔黄偏干、眼睛红赤肿痛,或经常长麦粒肿,为肝经有火,可用酒炮制过的大黄泡水喝。大黄性寒,有降泄作用,用酒炮制后,可将大黄药力引到头目,泄上焦之火。
舌质稍红、苔薄黄为肺经有热。伴有大便干结者可用冬凌草、大黄稍加煎煮,每日当茶饮。咽干肿痛者可用胖大海、麦冬、菊花泡茶,症状严重者加二花、山豆根、牛蒡子,大便秘结加大黄,往往可以收到不错的疗效。
2.舌苔白、舌质偏白是虚寒
舌苔白、舌质偏白的人多伴有形寒肢冷、手足不温,为阳气不足导致的虚寒体质。
如果是心阳虚的病人,会出现心慌气短,劳累加重。病人可服些红参、黄芪煎水当茶喝,平时饮食中常吃些温阳散寒的生姜。中医认为,冬天阳虚病人要格外注意保暖,可多进食热粥,也可自制一个药棉背心穿。方法是用熬好的生姜水泡棉花,然后晾干,做成棉背心。
如果是脾胃阳虚的病人,会常出现胃部疼痛怕凉,不思饮食,尤其怕食生冷食物,有的伴有大便溏泻。胃疼病人可用干姜(或良姜)、荜拔煎水喝,具有温胃散寒作用。还可用生姜、白胡椒粉捣成泥状,稍加温后敷脐,每日一换。老年人因阳虚大便干,可用肉苁蓉、附子、干姜、葱白煎水喝。
如果每年冬至大便开始变干,来年春暖花开时又自然转通畅,中医认为属于阳虚肠蠕动无力,就像河道结冰舟船无法行驶一样,建议采用上述的单方
白癜风治疗白癜风医院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