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全文放送男78岁,发作性晕厥伴四
患者,男性,78岁。因“发作性晕厥伴四肢麻木疼痛半个月”于年1月11日收入院。
现病史: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晕厥,每次均在起床时突然发生,呼之不应,面色苍白,数秒钟可自行缓解,无尿便失禁及抽搐发作。同时出现右上肢内侧针刺样疼痛,持续性,伴全身瘙痒不适,医院怀疑“带状疱疹”,予泛昔洛韦及B族维生素治疗,右上肢症状稍缓解。但又出现左手掌及左下腹部麻木,并伴腰部疼痛及双下肢的放射性疼痛,夜间症状重,对症治疗无好转。2天前出现全身乏力,视物模糊,行走不稳,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好,二便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30余年,长期口服降压药,近期血压平稳,无冠心病及糖尿病史。轻度肾功能减退多年。不饮酒,吸烟40余年,30支/天。
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BP:/70mmHg,P:65次/分。神志清楚,言语流利。脑神经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引出,双下肢近端肌力4级,远端5级,腱反射均未引出,双侧病理征阴性。双下肢关节位置觉及震动觉减退,T4~L2浅感觉减退,胸前明显,背部无明显感觉障碍。双手指鼻及轮替正常,双侧跟膝胫动作欠稳准,Romberg征(+)。
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血生化除肌酐偏高外,余均正常。
入院诊断1.晕厥原因待查
2.周围神经病变?
入院后辅助检查血自身抗体全套均为阴性。腰椎MRI显示腰椎退行性变,无明显椎管狭窄。头颅MRI显示脑白质轻度脱髓鞘改变。
蒋景文教授初次查房(年1月13日)
病史特点:
①主要症状为反复晕厥发作,每次均与体位变化有关,数日后出现肢体麻木、力弱,随后出现排尿困难及便秘,且伴有口干、眼干及全身出汗减少等症状
②查体:卧位BP/70mmHg,站立位80/45mmHg,不伴心率加快。神清、语利,脑神经未见异常,双下肢近端肌力稍差,余肢体肌力好,双上肢腱反射对称活跃,双侧膝反射及跟腱反射消失,双侧病理征阴性。腹部有痛觉差,四肢痛温觉未见异常,双下肢关节位置觉减退,髋以下音叉振动觉消失。双下肢共济运动差,Romberg征(+)。
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平均58次/分。
定位诊断:发作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排尿障碍及便秘、出汗减少、窦性心动过缓,定位于自主神经系统。肢体麻木疼痛,双下肢深感觉差,感觉性共济失调,双下肢力弱,腱反射减低,定位于周围神经。
定性诊断: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可能性大
病情分析:老年男性,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直立性低血压、膀胱直肠功能障碍、腺体分泌减少、伴四肢远端麻木、疼痛及力弱;阳性的体征包括双下肢近端肌力稍差,双下肢腱反射消失以及深感觉障碍,以上表现符合GBS变异型,即急性全自主神经功能不全。但患者年龄偏大,仍需排除副肿瘤综合征,需要做腰穿及肌电图检查,同时进行肿瘤筛查。
进一步诊治血多项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内,胸腹部CT未见异常。
腰穿:脑脊液(CSF)压力正常,细胞数0/mm3,蛋白0.g/L(0.15~0.45g/L),糖和氯化物正常。CSF寡克隆区带(?),IgG鞘内合成率25mg/24h(正常
肌电图:四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下肢明显,感觉神经传导轻度减慢。
入院后病情逐渐加重,晕厥更加频繁,卧立位血压变化更加明显,收缩压立位时下降80mmHg以上,以致不能下床。未见抽搐发作,仍诉腰腿痛,夜间明显。1周后出现排尿困难,大便费力,予留置导尿,且伴有口干、眼干,出汗少、皮肤干燥。双上肢肌力亦有减退,四肢腱反射减退至消失,对症治疗效果不好。
蒋景文教授再次查房(年1月20日)
肌电图和腰穿的结果都支持GBS的诊断。各种检查未发现有肿瘤,因此该患者诊断应该是GBS比较少见的变异型,即急性泛自主神经病。治疗可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同时给予积极的对症治疗。
治疗年1月20日给予免疫球蛋白0.4g/(kg·d)静脉滴注,连续5天冲击治疗。治疗后1周晕厥次数逐渐减少,体位性血压变化逐渐恢复。2周后未再出现下床时晕厥发作,大小便恢复正常,四肢肌力恢复,麻木及疼痛感消失。查体四肢腱反射亦恢复正常,下床活动无明显不适。住院期间曾出现肺部感染等内科系统并发症,经治疗后好转。于年3月22日病情稳定出院。
随访出院后1年随诊,病情稳定,正常生活和工作,无不适主诉。
最终诊断吉兰-巴雷综合征变异型(Guillain-Barrésyndromevariantform)
急性泛自主神经病(acutepanautonomicneuropathy,APN)
讨论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出现自主神经症状很常见,其中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0%~43%,多出现于病程中,但以直立性低血压作为首发症状和主要症状者少见。
急性泛自主神经病(APN)是一种罕见的累及自主神经系统的疾病,表现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前、节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Yaung()首次报道,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病前常有前驱感染史,1~3周后出现急性自主神经症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常见,其中不稳定性高血压、窦性心动过速最常见。其次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严重者可出现心搏骤停。亦可出现心肌损害、ST段改变、排尿性晕厥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多见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腹胀或急性胃肠麻痹等。括约肌功能障碍以多尿、少尿、或尿潴留常见。其他症状包括瞳孔异常(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汗腺、泪腺及涎腺分泌障碍、体温调节及性功能异常等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除此之外,约半数合并四肢远端深浅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阴性,少数伴有四肢远端力弱,约40%脑脊液蛋白升高而细胞数正常,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多为正常,少数可减慢,皮肤交感反射可见波幅减低,自主神经检查Valsalva动作出现功能异常。Feldman认为本病属GBS临床变异型,但须除外副肿瘤、甲状腺功能减退、肉毒中毒、血卟啉病等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导致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Birchfield等年报道了1例GBS伴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尸检发现脊神经前后根及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纵观以后的国内外文献,病理所见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损害极为广泛,从脊髓侧柱、脊神经根、交感神经节、交感链到周围神经均有病变,表现为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脊髓侧角细胞染色质溶解、节段性脱髓鞘和华勒变性等。副交感神经包括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副交感神经节亦可累及,也有延髓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的报道。临床上多表现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减退,也可出现功能亢进,急性期主要以交感神经功能障碍为主。
本病的诊断应具备以下要点:
①急性发病,快速进展,多在2周左右达高峰;
②广泛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障碍,不伴或伴有轻度肢体无力和感觉异常;
③脑脊液检查可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④病程为自限性或自愈性,免疫治疗有效;
⑤排除其他原因,如毒物或药物中毒,酒精中毒、血卟啉病,糖尿病,急性感觉神经元神经病,交感神经干炎、家族遗传性全自主神经功能不全等。
本例患者表现为亚急性发病的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直立性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尿便潴留、无汗、唾液分泌障碍以及视物模糊,且伴有轻度肢体运动及感觉异常;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包括双下肢轻瘫、四肢腱反射减低至消失,双下肢深感觉障碍;CSF蛋白-细胞分离,肌电图提示四肢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符合GBS的诊断标准。在排除其他原因后,诊断为GBS急性泛自主神经病(APN)变异型,经丙种球蛋白治疗症状缓解、体征消失进一步支持该诊断。
以往认为GBS的自主神经症状多发生于重症瘫痪的患者,但以自主神经症状起病的GBS患者往往瘫痪并不严重,自主神经症状却很明显,严重者可致猝死。随着机械通气的应用,败血症和自主神经障碍已代替呼吸衰竭成为GBS的主要死亡原因。Dalos发现持续性自主神经功能不全患者中约有3%因急性心血管事件死亡,尤其是潜在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随时有导致心搏骤停危险,严重直立性低血压亦可导致跌倒摔伤。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应予多功能重症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进行免疫治疗及对症治疗。
急性期可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配合神经营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能够增强交感神经和周围感觉神经功能。直立性低血压者可口服米多君,抬高床头,起床缓慢,穿弹力袜和紧身裤,适当锻炼等。以往认为严重心动过缓仅出现在病情严重尤其机械通气的患者,近来发现亦可发生于轻症患者,故早期识别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对严重心动过缓患者应及时安装心脏起搏器。降压药应慎用,持续的心动过速尤其既往有冠心病的患者尤其慎用β受体阻滞剂。胃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导致胃麻痹、肠麻痹,轻症可应用胃肠动力药及通便治疗,严重者可予新斯的明肌注,但应注意减慢心率副作用,尤其对已存在心动过缓的患者。自主神经症状经积极治疗一般2~4个月可逐渐恢复,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欢迎您来《人卫》投稿好病例,点击下方标题了解投稿详细流程。
病例征集活动火热进行中绑定用户点击阅读原文,可免登录一键获取更多原创病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