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深度人类解剖史,科学又奇幻的艰难历程

医院订阅哦!

↑投稿邮箱:

qq.   解剖是指用解剖刀剖割和肉眼观察的方法研究有机体。作为一门学科,解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的一个生物学分支。古希腊逍遥学派哲学家泰奥弗拉斯托斯最早在其著作中使用了“anatemnein”这个词,意思就是“切开”。从这一时期开始,解剖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有关科学的历史。我在读相关记述时,常常激动万分。时代隐忧医学的其他领域有长足进步时,解剖仍在原地踏步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治病救人的医学,历来十分看重。

  

有“孙真人”之称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有一段话,如同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一样,申言一个医生必须“先发大慈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为了病人的生命,孙思邈甚至认为“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芥蒂之心”。医生真的是鞠躬尽瘁,这就如同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生,“会去亲尝血液、尿液,毫不迟疑地去尝皮肤分泌物、耳蜡、鼻腔黏液、眼泪、痰和脓”。

  

然而,说到作为现代医学基础的解剖学,其发展则是另一回事了。

  

在旧石器时代,猎人剖割打死的动物,为的是分辨出哪部分可以用来祭神,哪部分可以作为食物。考古学家发现,原始洞穴壁画上的野牛的心脏部位,大多标有显著的记号。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这个部位就是他们狩猎时应该瞄准的地方,一击即可致命。可见,原始人已经在实践中获得了一定的动物解剖知识。那么,他们对人体的解剖知识了解多少呢?

  

我们的祖先相信,人死之后还有灵魂,因而人们对尸体怀有一种莫名的敬畏。尽管早在公元16年,王莽曾令太医尚方与巧屠一起解剖被处死的公孙庆的尸体,他们不仅度量了公孙庆的五脏,还研究了脉管的起始部位、巡行走向,以及脉管长度等,但当时同样普遍存在种种迷信思想。另一方面,根据封建伦理纲常,“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损”。这些观念是阻碍解剖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当医学的其他领域有长足进步时,解剖仍在原地踏步。

  

那么,西方的情形怎样?亚历山大城是古代西方最伟大的城市,这里产生过数学家欧几里德、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天文学家托勒密、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古希腊医师和解剖学先驱希罗菲卢斯正是在这里得到他所供职的亚历山大医学院的支持,第一次对人体进行了解剖。当时解剖人体的禁令正好短期取消了,希罗菲卢斯抓住机会研究了人体器官的排列,给十二指肠等结构命了名,还特别描述了眼、肝、唾液腺、胰及两性生殖器,甚至研究了脑室,探索了脑硬膜上静脉窦的走向。

古希腊医师希罗菲卢斯被认为是解剖学之父

  

公元2世纪,希腊内科医生加仑把古希腊众多解剖学家的所有发现,连同他自己对生理学的理解和他在医学实验中的发现,收集起来整理成册。从他的著作《论人体各部位的用途》和《论解剖程序》中,我们可以看出加伦对骨骼、肌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加仑并没有真正解剖过人体,他主要是用猴子作体外解剖,用猪作体内解剖,然后再把解剖中的发现应用于人体。不用说,他著作中的解剖学知识并不完全符合人体的实际情况。然而,差不多年间,生理学界和医学界都坚信,有加伦的经典著作在,解剖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了。

  

事实上,当时的欧洲人很少有机会直接解剖人体,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加伦的既有事实、又有想象的“大杂烩”基础上。

  

然而,种种出于偶然的解剖,也有助于解剖学的发展。如年欧洲黑死病流行期间,教皇为了寻找瘟疫的根源,特批准解剖尸体。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二世在位期间,出于好奇,竟异想天开地要了解一个人吃下的食物怎么消化。于是,他为两个人提供了丰盛的午餐,让他们吃完后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狩猎。等到第二天傍晚,腓特烈二世差遣手下将这两个人的胃掏空,看看谁消化得好。腓特烈二世也曾下令,让萨莱诺医科大学每5年进行一次公开解剖。到年,尸体解剖开始用于教学。由此,系统的解剖学慢慢发展而来。

盗墓传说为了科学而选择冒险为了科学而没有选择真诚

从事人体解剖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但这样一来,问题也跟着出现了。

  

意大利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总觉得解剖尸体是一件不太自然的事,便在一次训谕中以“教会怕血”为由禁止人体解剖。他声称,任何人胆敢肢解人体都要革除他的教籍。教会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很多人表示“只好放弃,以免罪孽深重”。后来在各方的强烈要求下,禁令才有所放松。

意大利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总觉得解剖尸体是一件不太自然的事,便在一次训谕中以“教会怕血”为由禁止人体解剖。

尽管如此,解剖尸体仍要非常小心,有些人甚至不得不偷偷摸摸地借助黑夜进行。于是,你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在那个被想象中的魔鬼势力笼罩的中世纪,在那些建有医学院的城市或市郊的墓地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神秘的人影。他们裹着一条被单,戴着一副面具,远远看去,跟幽灵一般。他们东看看西看看,唯恐被人发现。然后,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刚建成的坟墓掘开,或者潜入墓地附近暂时搁放尸体的小礼拜堂……你不要以为他们是为了盗取金银首饰,他们是想盗取刚刚埋葬或者第二天将要埋葬的尸体。实际上,这些有如此可怕行径的人,都是医学院的学生。他们需要借助尸体来研究人和人的器官,亲身了解人体构造,以验证医学权威加伦的断言。

  

不错,从法律的角度看,这些医学生都属于“盗尸者”,许多中世纪的手稿上都记载着他们因盗尸而受到了惩办。但换一个角度,他们却是一群力图摆脱愚昧和轻信的科学的信徒,是可尊敬的解剖学家,是知识和真理的热烈追求者。因为在那个时代,他们参与解剖的机会实在太少太少。不像今天的医学院,学生一入门就有解剖课。那时的医学生要在两年之后才允许参与解剖,而且每人只能参加两次男尸解剖和一次女尸解剖。因此,一个怀有上进心的医学生,只要有志于做一名好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就不能仅仅依靠这么点儿可怜的知识。

  

然而,盗尸是被禁止的。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成立医学系时,医学生违心地向校长宣誓,表示他们一定要以“真诚而没有欺骗”的办法来获得用来解剖的尸体。当然,他们一边这样宣誓,一边仍要继续盗尸。他们为了科学而选择冒险,为了科学而没有选择真诚。

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成立医学系时,医学生违心地向校长宣誓,表示他们一定要以“真诚而没有欺骗”的办法来获得用来解剖的尸体。

  

实际上,除了医学生之外,很多艺术家也在设法通过盗尸来做人体解剖试验。因为他们懂得,若是对人体的骨骼、肌肉没有深入的了解,他们便不可能用画笔或雕塑再现真实的美。

  

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达·芬奇也曾亲自进行人体解剖。他的大约幅解剖图不仅是优美的艺术品,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也非常精确。据《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在达·芬奇的绘画作品《圣哲罗姆》中,哲学家圣哲罗姆憔悴的身体、绝妙无比的哀伤面容就是因为作者对解剖学认真、客观的研究而被描绘得极为逼真。

  

达·芬奇最为人知的作品是《蒙娜丽莎》,女主人公神秘的微笑为众多批评家津津乐道。16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画家和美术史家乔尔乔·瓦萨里说,是因为达·芬奇精心设计,请人弹琴、跳舞或亲自讲故事,才使蒙娜丽莎保持愉快的心情。19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美主义批评家华尔特·佩特认为,蒙娜丽莎“深不可测的微笑”,很容易让人想起这是画家的情人。而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则相信,蒙娜丽莎的微笑很可能让达·芬奇想起了自己的生母卡特琳娜。

  

很多年前,纽约一位眼科医生在欣赏这幅画像时,发现在《蒙娜丽莎》主人公鼻侧右下眼睑1/3的地方有一颗麦粒肿。那么,达·芬奇在给画像定稿时,为什么没有对这颗麦粒肿作任何修饰?这位眼科医生觉得,达·芬奇自有他高明的手段。

  

在绘制《蒙娜丽莎》的4年中,达·芬奇做过很多准备工作,光素描就有好几幅。后来,研究者找到了其中一幅素描草稿,发现画中的主人公右眼有一个缺陷:明显的内斜。与这幅草稿相比,人们现在看到的《蒙娜丽莎》已经不再有“内斜”这种因麦粒肿而产生的缺陷了。这是因为达·芬奇精通人体解剖,在创作《蒙娜丽莎》时对主人公做了一次不流血的“外科手术”:他调整了这位女子的顾盼姿势,使她的右眼完全内收,从而使她的左眼稍稍有点儿外展,从而达到了掩盖她右眼内斜的效果。

《蒙娜丽莎》

除了达·芬奇,15世纪最伟大的雕刻家多那太罗,是第一个从事系统解剖学研究的艺术家,安东尼奥·波拉约洛则是第一个对人体肌肉公开进行实验研究的意大利画家和雕刻家。还有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等,他们的艺术创造那么栩栩如生。可以说,他们无不得益于亲自参加解剖。为了解剖,他们往往亲自去野地里盗尸。

  

所以达·芬奇要说,他们这些艺术家和解剖学家之所以成功,有赖于他们的耐心、坚毅,特别是对艺术的热爱和“在深夜与可怕的尸体相处的胆识”。

解剖学家不怕艰辛、不辞劳苦并有着无比的勇气

可以想象,为了探究人体奥秘,这些艺术家和解剖学家工作起来是何等艰苦。在众多不怕艰辛、不辞劳苦并有着无比勇气的解剖学家中,最需要提出的是安德烈·维萨里。

  

维萨里年生于法国一个很有名望的医学世家,受家庭的教育和藏书的熏陶,他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医生。17岁以后,维萨里在巴黎大学学医。当时,巴黎大学的雅可布·西尔维乌斯和约翰·昆特里乌斯都是著名的解剖学教授。他们讲授的解剖学就像一块磁石,吸引了全欧洲的学生。

  

维萨里的解剖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科学史把解剖学分为维萨里前—维萨里时—维萨里后3个时期。图为维萨里上解剖课。

然而,这种教学是相当脱离实际的。

  

在一间教堂式的房间里,教授端坐在高坛上,面对坐在长凳上的学生朗读加伦的教材,一个字也不改动。实例教学时,则由理发师或刽子手来解剖狗或猴子,以这些动物的肢体结构来类推人体。因为尸体很容易腐烂,所以讲课只能匆匆进行,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提问,也不允许提问。西尔维乌斯严肃地宣称,加伦的解剖学是永远正确的,任何知识的进步都不可能超越加伦的叙述。

  

维萨里认为,在如此荒谬的场合,医学生所能获得的教益,“还不及卖肉的屠夫可能教给医生的”。

  

年,维萨里应邀协助昆特里乌斯编辑一本解剖学方面的书,这让他有机会对加伦的解剖学做一次全面的检验。在此前后,他常常去坟地寻觅人的零碎骨头,拿回家里,蒙起眼睛估摸辨别,使自己就算不看也能摸出骨头所属的部位。通过比较,他感触很深,觉得“不能再这样模糊下去了”。

  

维萨里实在是付出了异常艰苦的代价,才获得这一深切的感触的。

  

不论酷热的夏日,还是严寒的冬天,他经常与三五个学生一起,在深夜里来到城市的郊外,寻找荒芜的坟头和无主的墓地。维萨里曾这样记载他的一次冒险经历:

  

“我与著名医师和数学家杰马·弗里西乌斯出去散步,顺着乡村小径替学生找一些常能在这些地方见到的被处决的囚犯的尸骨。突然,我见有一具像是加伦曾经说起的强盗的尸体,我猜想是鸟儿把他的肌肉啄食得一丝不剩了。尸体有几处先前被火烧过,然后才被绑在了木桩上。所以他的骨骼已经掉得零零落落,仅以韧带将肌肉的两端连接起来。尸体已经完全干瘪,没有一处显得滋润。这可真是我意想不到的良机。于是,我请杰马帮忙,爬上木桩,把它的股骨从髋骨上卸下来。但我卸的时候,将肩胛骨和手弄脱落了,而这手的手指骨,还有膝盖骨和一只脚,原来就已经没有了。我这样经过几次,才偷偷将腿骨和臂骨运了回来……我真是多么想得到这些尸体的骨头啊,因此我才深夜独个儿在那么多的尸体中间,爬上木桩,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卸下来,先是运到较远的某处藏起来,等第二天,再把它一点一点地从另一个城门运回家里。”

  

就这样,维萨里将一块块尸骨积了起来,凑成一副完整的人体骨骼。加上还有一副猿猴的骨骼可用来比较,维萨里决心编写一部不同于加伦的全新的解剖学教材。这部著作——《人体构造》于年完成。这部页的对开本巨册,附有幅层次分明的精美解剖图。这些插图就是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维萨里的《人体构造》

《人体构造》扉页上的一幅图画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描绘了维萨里年在帕多瓦解剖教室所作的一次公开解剖实验:解剖教室是一间椭圆形的希腊式建筑,里面挤满了学生和其他被吸引来的人。在画面的正中间,解剖桌上躺着一具尸体,卷发短须的维萨里正站在桌旁,态度自然地在进行破腹解剖,并一一讲述腹内的器官状况。尸体上方悬着一具直立的骨架,用来跟活体作比较。尸体的下方是两位理发师,以往都由他们作解剖,如今是维萨里亲自动手了,他们只好在那里替教授磨刀。

当然,有些人体部位,因为维萨里自己也没有亲自做过解剖,以致仍然未能完全摆脱加伦传统的影响。尽管如此,《人体构造》使基督教所宣扬的灵魂—肉体关系失去了依托,它的革命性显而易见,因此也就必然会遭到攻击。教会和医学界的保守势力竭力攻击维萨里违背《圣经》和加伦的教导,是疯子,是“两脚驴”,是科学的叛徒和人体的罪人。保守势力非常强大,对维萨里的迫害也越来越重,最后他不但不能再进行人体解剖,连大学教授的位子也保不住了。

  

维萨里的晚年生活是平静的,但保守势力仍不肯放过他。有一次,一位自称曾亲眼看过维萨里解剖的人,声称维萨里在解剖一位西班牙贵族的尸体时,打开胸腔后竟发现心脏还在跳动,于是有人指责维萨里用活人解剖。为此,维萨里被要求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忏悔自己的罪孽。

  

《人体构造》内页

科学是以真理作为检验标准的,科学不会屈从于某种势力。在维萨里结束他悲剧性的一生后,年,《人体构造》印了第二版。不到半个世纪,这本书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欧洲医学院校的通用教材。维萨里的解剖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科学史把解剖学分为维萨里前—维萨里时—维萨里后3个时期。

从业信条一个有教养的人士应有对真理的热爱和率直

挑战权威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在加伦的著作中,人体各部分都神秘地贯注着不同种类的“元气”,它们在血液循环中起作用。加伦曾这样解释:摄入的食物经过消化后,从肠子一直进入静脉血管,再从血管来到脉管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肝脏,在肝脏内变成血液,并和富有营养的“天然元气”相混合。而后,一部分血液经过静脉管流入身体各部,并从同一条通道回到心脏,像潮汐似的涨落不已。其余的血液,则经过一条不可见的细管,由心脏的右边流到左边,在那里与肺吸入的空气混合。依靠心脏的热力,血液带上了“生命元气”。这种较高级的血液又通过脉管在身体各部涨落,使全身器官能够发挥功能。到了大脑之后,这种血液便生出“动物元气”,它沿着神经流动,促使运动和人体各种高级功能得以实现。

  

我们都知道,事实上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大循环)和肺循环(小循环)两个完整的循环。由此可知,加伦对血液循环的解释离真理其实很远很远。对于加伦的理论,几百年里,人们已经怀疑过多次,但这些怀疑很自然地被湮没在基督教思想的汪洋里了。直到75年之后,血液循环的科学发现才最终由英国医生威廉·哈维基本完成。

  

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被看成比发现美洲意义更大,并最终为全世界各个医学院所接受。图为英国医生威廉·哈维。

哈维在求学期间,就曾听说过不少有关血液循环的空谈。后来,他受到他的老师——外科学和解剖学教授吉罗拉莫·法布里齐乌斯的启发,感到“一个有教养的人士应有对真理的热爱和率直”。于是通过“反复的活体解剖”,他发现了血液循环,写出了《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被认为是当时最重要的医学著作。

  

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样一部著作的命运是不可能平静的。情况的严重,哈维自己也有所预计。他曾说当时他“不仅害怕会招致几人的妒恨,而且想到我将因此与全社会为敌,不免不寒而栗”。事实正是如此。哈维后来回忆说:“自从我的血液循环学说问世以来,几乎没有一天不使我听到有关我发现此事的好好坏坏的消息。这个娇弱可爱的孩子,受尽折磨和诽谤,他们认为我这个由书写哺育出来的胚胎根本就不该降生人世。”

  

来自巴黎、威尼斯和莱顿等地的攻击信件潮水般地涌到哈维的写字台上。教会宣称他的观点是异端邪说,虔诚信仰宗教的病人以为他精神不正常,都远远地离开了他。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少人是著名的哲学家、医师和解剖学家。

  

大约经历了艰难的20年,情况渐渐有了变化,更具权威的呼声起来了。《一个医生的宗教信仰》一书曾轰动欧洲。该书的作者英国医生托马斯·布朗甚至把哈维的这一发现,看成比发现美洲意义更大。哈维的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最终为全世界各个医学院所接受。

  

法国伟大的剧作家莫里哀在他的著名喜剧《假病人》中,对那个不学无术、又不肯努力的医生迪亚弗瓦吕斯作了尽情的讽刺,说他无论做什么事,“总是毫不动摇地相信先人的意见,从来也不明白和听取本世纪发现的理论和经验,比如说血液循环”。

  

在剧本的最后,莫里哀特地安排了一个所谓的“第三插曲”——一幕使人成为医生的滑稽典礼。在这个典礼上,聚集了“最渊博的博士、医学教授和其他医学院的理论的忠实执行者”。这些渊博的学者向那些要求进入他们团体的人们提出怎样治疗水肿、肺病、寒热、头痛等问题,受试者的回答虽然一概是“先灌肠,后放血,再洗肠”,却仍然被学者们认为“回答得好”。最后,院长庄严地宣布:“我以尊敬而渊博的仁心,经过严格而有效的考试,许你在世上处方,洗肠、放血……不受处罚。”典礼结束,剧作家让全体演员一次又一次地欢呼:“新医生万岁,万岁,万岁,一百万次万岁……一千年又吃又喝,又放血,又杀人!”这一典礼极大地讽刺了这个反对血液循环学说的医学院。

  

哈维没有子女,去世时,他把产业捐赠给皇家医学院,用于“发现和研究自然的秘密”。的确,自然的秘密还需进一步揭示。在显微镜发明后的年,马塞洛·马尔比基发现了器官分支的末端是一些膨胀开来的空气管,在这些空气管的表面是动脉和静脉。于是,人们弄清楚了,“血液之所以能分散于周身,是由于血管的多重弯曲的缘故”。从此,解剖学从“大体解剖学”跨入了“显微解剖学”时代。

  

可是今天,且不说一般的人们,甚至连医科大学的学生,恐怕都很少了解人类获取解剖知识的艰难历程了。

本文作者余凤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著作《创作的心理流程》、《在现实和文学中的爱》等30部。近年来主要从事医学文化的研究,“医学与文化”丛书《呻吟声中的思索——人类疾病的背景文化》等3册获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本内容为《健康报》原创,如若转载须获授权并注明出处。









































白殿疯感觉泽么样
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jt.com/wazz/7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