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100部岛国片,依然控制不住泪腺电
最近看了部日本电影,T叔差点没把眼睛哭瞎。
每十分钟,都有一个泪点。
片名叫《滚烫的爱》,光看名字仿佛就能感受到一股排山倒海的催泪气势。
这片前段日子在北京电影节上放过,据说哭倒不少观众。
导演中野量太,是影坛新人。
年,他完成了独立制片的处女作《帮老爸拍张照》,这是一部聚焦家庭离合悲欢的温馨小品。
日本导演都非常擅长捕捉家人之间的细腻情感。
《滚烫的爱》的卡司阵容抢眼,主演包括:宫泽理惠、杉咲花、小田切让、松坂桃李等。
年,宫泽惠理凭借杨凡导演的《游园惊梦》(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影后)成为众多影迷心中的女神,惊艳国际影坛。
随后年《黄昏清兵卫》横扫日本各大奖项,昔日超人气美少女成长为当代实力派影星。
迷妹无数的男神小田切让,在本片中饰演一位不靠谱的废柴父亲(丈夫)。
他在有限的戏份里,完美诠释了一个志大才疏、懒散懦弱、无责任感的废柴形象。
《滚烫的爱》讲述的是温柔且强悍的女性双叶得知自己不久后将离世,于是找回失踪丈夫,将一家澡堂重新打理开业,努力将残缺的家庭重新组合。
这是一部聚焦濒临死亡的母亲以及编织残缺家庭的爱的故事。
豆瓣评分目前7.6。
木卫二:“以为是澡堂电影,结果发现是以死亡为引线的家庭片。拍得其实特别好。连小萝莉在内,每个人物都立住了,前后细节能够串联呼应。霸凌、废柴男、无良母亲都印象深刻。不少人批评把宫泽理惠拍成圣母,给予的善太多。其实也没有不对。我还总是错觉,宫泽是比小田切大一个世代的演员,结果发现不是。”
痞影人科莱昂:“从前半段母亲的倔强,父亲的软弱,到两人在家庭变故中互相转化着角色,母亲的那句“我不想死”既是对家庭的不舍,更是身为女性内心柔弱面的体现,而父亲的形象也在此过程中慢慢转变,以澡堂为依托,亲情仍是永远不变的主题,除开部分剧情的刻意性,这会是部接近5星的电影。”
圆首的秘书:“哭瞎。这编剧虽然很戏剧化,但是已经达到了戏剧化的极致,反倒成就了一种合理性,因为它告诉你,这就是日本社会的普遍性问题,找不到一个有正常血缘关系的家庭。也是社会进入后现代的一个标志吧,让人想起被遗忘的新娘。”
(提醒:下面涉及剧透,不喜者请谨慎继续阅读哦。)
澡堂女老板双叶是个单身母亲,性格好强,独自经营着家里的生意。
一天,正在工作的她忽然昏倒。
医院,医生告诉她患了癌症,而且是晚期。
原本只是胰脏癌,但现在癌细胞已经扩散至全身,脑部也可能有癌细胞转移。
她只剩一个月的生命。
从悲伤的情绪里中平静下来后,双叶仿佛当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开始计划人生最后的时光。
双叶有个十六岁的女儿,叫安澄。
她在学校里经常受欺负,同学们把颜料都涂抹在她的校服上,嘲笑她。
当双叶看到狼狈的女儿时,并未展露出太大的情绪起伏,而是微笑着对女儿说:“换个衣服,咱们回去吧。”
安澄从母亲的微笑和眼色里,得到了些许安慰。
这就是双叶教育女儿的方式:永远不要软弱,遇事不要逃避,要对生活充满信心。
有一次,几个同学制造恶作剧,在体育课上偷了她的校服,还借此取笑她。
她很受伤不愿再去学校,想让妈妈给她买套新的。
但双叶就鼓励她要直面困难,靠自己的力量去迎战他人的霸凌。
在双叶的激励下,女儿才渐渐有了勇气。
不再示弱的安澄让同学们感到畏惧,最后她们主动将校服还给了她。
后来,双叶通过私家侦探找了背叛她的丈夫,并把他和另外一个女人生的孩子也请了回来。
主要是把荒废了一年的澡堂再经营起来,同时也能弥补父女间的情感裂痕。
一天,双叶以旅游的名义带女儿去了一个地方,做了件令女儿意想不到的事。
在旅途中,安澄才得知自己并不是双叶的亲生女儿。
她的亲生母亲是位叫君江的聋哑人,在海边经营了一家海鲜店。
因为当时的君江才19岁,无力负担,双叶就把这件事揽了下来。
一开始女儿很难接受这个事实,但在双叶的鼓励下,还是勇敢地认了亲。
当聋哑的亲生母亲问她为什么懂手语时,安澄比划说:妈妈从小就让我学习手语,说总有一天会用到的。
在路中,双叶还帮一个迷茫的年轻人指明了旅行的方向。
她主动去拥抱眼前这个生活没有方向的年轻人,鼓励他去追寻生命的意义,不要虚度青春。
这场旅行之后,双叶病倒住进了重症病房。
生命最后的时光都将在这间病房里度过。
双叶一直梦想去埃及旅行,但是废柴丈夫总是推脱,也没有能力负担旅行费用。
丈夫也很愧疚,他想要弥补双叶,所有他联合家人给了双叶一个惊喜。
用人肉堆起了一座金字塔。
这个创意实在太棒,佩服导演的脑洞。
这一刻,双叶在心中早就原谅了丈夫的背叛与愚懦。
即使双叶已经离开,“像沸腾汤一样的爱”仍然会在「幸之汤」澡堂延续下去。
T叔必须得承认,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有好几处都让我动容落泪。导演拍的太细腻,如何拍好那些细碎的情绪才是最难的。
其实本片根本没太多煽情的对话,好在导演擅于把控情绪张力,就是能让你从头哭到尾。
什么是家人呢?
可能就是无论如何争吵,也无法斩断的羁绊吧。家人赋予我们来到世界上第一次的归属感,而这份归属感也给予我们最初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