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用主旋律狠击年轻人的泪腺

今年春天,观众有两种,

一种是看过《觉醒年代》的观众,

一种是被疯狂安利快点去看《觉醒年代》的观众。

在当下,

一部建党周年的主旋律献礼剧,

能够在评分和播放上一路高开高走,

从开播时的豆瓣8.3一路涨到9.3,

让口味挑剔的年轻人也疯狂催更,

是非常少见的。

在当下,

一部完结数月的严肃题材影视作品,

能够在生活和心灵中引起二次震撼,

看墓碑前花开满怀、B站剪辑不断,

让看过一遍的老观众二刷或三刷,

是难能可贵的。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唠一唠这部除了废纸巾,没有其他任何缺点的好剧。

01

如果没有看《觉醒年代》,历史于今天不过是一座冷冷的坟

如果没有看《觉醒年代》,今天于历史不过是一个渺渺的可能

在看这部主旋律影视剧之前,我必须承认,对于这种类型的作品是有着潜意识的刻板印象。出生于和平年代,生长在红色教育中,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政治教育怀有排斥疏离感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我的身边人里,有对政治空口而谈、夸大其词的人,有对革命历史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人,有空喊口号、功利牟利的人,但切切实实缺少想《觉醒年代》这样能破开标准答案的套路化回答、扎根历史用故事说明现实的“人”。

《觉醒年代》的积极意义,正包含了带领当代青年重新认识历史重新认识政治这一点。它使得历史长河中的英雄纪念碑,不再是无人问津的孤坟;它使得历史时空里的英雄人物,不只是冰冰凉凉的考点。

在追这部电视剧之前,没有想过作为一个提早被剧透的观众,我依然会随着情节的推进而紧张动容。历史人物不可避免要走向既定的结局,中国的道路最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我们背过太多熟悉的答案,知道这一切的手段太过简单,但处于当时当地的历史人啊,是在怎样的一种黑暗中,去抓去捉去奔赴这一种茫茫的光亮,这一种微弱的可能。

站在现在遥望过去的人,多少把苦难想象的太轻松,把奋斗想象的太轻易。可是,从一无所有到现下安稳,是无数人血汗泪水堆叠出来的美梦,是无数人在自己的时代里破除黑暗和荆棘,才使得我们更加地接近他们在淤泥中所仰望的星空。

历史书上,你轻轻带过的一笔,却是他们曲折的一生。黑暗年代,他们不知后事如何,也义无反顾地奔向信仰的方向。

所以,我们因为看到而相信,他们因为相信所以看到。

02

如果没有看《觉醒年代》,他们于我们不过是一张薄薄的纸

《觉醒年代》的所有亮点里,最耗费纸巾的就是那些真实而有血肉的历史人物。

这些人物我们都太熟太熟,又都太陌生。他们既是历史书上呆板的黑白影像,又是历史中鲜活的魂灵;他们既是试卷上熟悉的必考点,又是认知中陌生的他者……而《觉醒年代》把这些纸片人从历史书中抽离出来,从党史中抽离出来,从伟人冠冕下抽离出来,赋予他们凡人的喜怒哀乐,赋予他们局中人的迷茫挣扎……

亲人狂魔——陈独秀

读罢《狂人日记》,想要亲吻鲁迅的陈独秀

他是热情高涨的理想主义者,也是刚烈不羁的政治斗士。在文化上、政治上他与封建主义激烈争斗,这是他作为伟人的英雄之举;在生活中、儿女间他又与两个孩子互相斗气,这是他作为凡人的固执赌气。

我们可以看到他被众人围攻成“封建大家长”时委屈和不服气的愤懑可爱,我们可以看到他嘴硬心软给一别严格要求一边又给即将原行的孩子炸花生的别扭可爱。

那个引导思想启蒙的功勋者,在一点一滴的家庭琐事中,在一言一行的热情外露中,变得鲜活而丰满。

傲娇迷弟——辜鸿铭

狂笑掉高帽的辜鸿铭

在历史书里,他是守旧固执的保守派,他是脾性乖戾的怪老头,学贯古今,行历中外。

留着辫子的他却是那个时代里,坚守中国文化自信的第一人,对传统文化爱到偏执顽固的痴情人。在另一方面,也是蔡元培的终极迷弟~

面对前来邀约的陈独秀,他阴阳怪气自己从来不和数典忘祖、崇洋媚外的人吃饭。可是一听这饭是蔡元培先生请的,立即洗手收拾,慷慨赴宴。

面对自己最不屑的新派后辈胡适,虽然心中有众多不爽,但还是被蔡元培的大旗招摇蒙骗,不情不愿做了教授谈判团的工具人。

吃货文人——周树人

作为背景板的进食鲁迅

在语文书里,我们就知道迅哥儿是喜欢吃的,无论是《社戏》里的豆子,或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覆盆子,还是《孔乙己》里的茴香豆。

影片中鲁迅的吃货属性更加暴露无遗,杂志社里捧面吸入,出狱宴席催促开席,自有一番随性可爱。

但是这份吃,也伴随着恨其不幸、哀其不正的“痴”。你看剧中他趴在地上著书,旁边的小碟上盛满辣椒。鲁迅是惯用辣椒来驱寒醒神的,那份红艳,既是鲜血遍地旧社会的颜色,也是一个慈悲者怒火无处宣泄的颜色。

最美逆行者——毛泽东

网友说的多好:“他自风雨和苦难中而来,如光般耀眼。”

毛泽东的出场,逆着人流而行,顶着风雨飘摇,怀抱一本《新青年》,一眼望去是众生百态,两侧对比是无限心酸。

在《觉醒年代》故事讲述的时间段中,毛泽东并不是那个时期的主人公,但是作为后来的革命接力者和领导者,《觉醒年代》用有限的镜头密集地展现出毛泽东人物的骨肉。

磅礴大雨的长安街头,街边是卖儿鬻女的穷苦人家,车里是大口吃肉的富贵公子;前面是慌忙逃窜的小贩,后面是不近人情军阀兵马,毛泽东把这一切尽收眼底,把中国社会的前途命运挂念在心。

他从密集的环境镜头间穿梭而过,细节间的对比、隐喻、用典填补了未竟之语。

03

如果没有看《觉醒年代》,我们于他们不过是一众木木的魂

《觉醒年代》中的青年为理想为国家而奋斗终生,中年因热血因探索而意气风发。对比他们,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似乎失了勇气多了懦弱,失了奋斗之心多了躺平姿态。

我们不谈国家社会谈娱乐追星,我们不谈前途命运谈糊弄摸鱼,我们不谈文以载道谈学以躺平。

豆瓣拥趸者众的糊弄学小组,人人都是弄弄子

清华学子半开玩笑开设的摸鱼学导论,一座难求

躺平学大师,一己之力抬起躺平学学科知名度

当今青年对比先烈,似乎只是木木的灵魂;此时风气对比当初,似乎只留靡靡的颓废。不必急着伤怀感慨,无数为《觉醒年代》流泪打call的年轻人,让我们看到了冰凉外壳下依然热气腾腾的当代青年,让我们看到了觉醒过来的中国社会。

前段时间,流量和IP的遇冷、批判选秀节目的禁令对比《觉醒年代》的火热、送别袁老吴公的哀悼,或许能让我们从一隅窥见中国社会大众价值观的沉缓而深重地转变:

——从对财富对名气的崇拜,正在转向对整体社会价值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jt.com/wahl/14805.html